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和中国

2018-06-0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洪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回顾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巨大作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审慎批判、兼收并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其中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胜枚举,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但从来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整个人类社会自此开始基本分为了两部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人类基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于大量实践而确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概念的划分。一个世纪以后,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苏东剧变和前苏联共产党垮台为标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结果苏东剧变、苏联共产党垮台,其元气大伤,至今尚不能恢复往日辉煌。令世界瞩目的是,远在世界东方的的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均大放异彩,屹立在世界东方,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明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鸦片战争已后,随着列强入侵,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把我国逐步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潮水般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随之涌入,同时,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近百年刻骨铭心的惨痛而又屈辱的历史。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习近平语)天佑中华,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接下来中国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敏锐的意识到,“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团结带领人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经过长期奋斗,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目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珍惜今天的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自的系统和领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