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双胜利”的强大经济基础

2020-05-0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稳步走向“双胜利”,彰显“中国之治”生动实践和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在求是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占斌

  内容摘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战都要打,两战都要赢。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并积累了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实力,为实现“双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是夺取“双胜利”的底气和关键所在。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疫情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态势。我们要坚定信心,发挥好比较优势,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千方百计抓“六稳”,排除万难争“六保”,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2020年注定是个极其不平静、极其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作出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战都要打,两战都要赢。可以说“双胜利”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时代“大考”。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

  当前,国内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我国经受住了这场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在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积极参与配合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绩激励我们更加发奋努力夺取“双胜利”,更加鼓励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敢这样讲、能够这样讲,这是由我国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决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开拓出了一条为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并积累了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实力,为实现“双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夺取“双胜利”的底气和关键所在。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努力下,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作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国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在世界经济中重要性显著上升。这次抗击疫情,充分展示了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也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能够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安定天下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52年至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2016、2017、2018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和90万亿元大关。2019年全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稳居世界第二,超过分列世界第三到第五位的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与世界第一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近些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也可以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保障“饭碗”能力日益增强。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也是一次大考和检验,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产销衔接阶段性受阻,价格波动比较大,但由于我国农业产能稳,国家粮食储备总量充足,口粮完全自给,米面随买随有,市场运行保持了平稳。目前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有序,2020年粮食和农业有望继续丰收。我国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将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继续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海纳百川的“中国制造”,誉满天下的“基建强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接近30%。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和9.5%。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产业链条非常完备,配套能力强。“世界工厂”锻造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风采。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还有庞大的能源生产、输送网络和发达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组成的一张张“大网”高效输送了各种资源和要素。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七成。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我国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新基建”的有序展开,将与“老基建”比翼双飞、一道发力,协同推动经济更加稳健发展。

  服务业支撑半壁江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亮点纷呈。服务业大发展是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步快速发展起来。2013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首度超过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占比都已超过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冲击很大,特别是许多中小微服务业企业面临很多困难,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精准帮扶,增强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度过难关、战胜困难的能力。疫情倒逼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在线消费、网络教育、远程问诊等展现巨大潜力,异军突起的快递业,遍布城乡的快递小哥,更加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新亮点。在防控疫情中,服务业为满足企业复工复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以来服务业多项指标好转,市场信心逐步增强。

  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我们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积累的丰厚物质技术条件,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能够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坚定信心,发挥好比较优势,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

  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是我国大国优势的突出表现。在人口规模上,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在空间结构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互补性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梯度效应;在资本积累上,我国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的高位,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撑。所有这些,能够支撑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也能够支撑我国打赢疫情的阻击战,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经济发展韧性好,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决策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断增强,使我国经济具备了非常强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我们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矛盾和任务,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有效地释放了改革红利和大国红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的调整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我国已从一个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已经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些变化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弹性,使我们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有平稳增长的广阔空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一是市场资源空间广阔。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空间,或者称超大规模市场,动辄数以亿计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二是巨大的内需潜力还有待释放。我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发明显,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投资是我国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六稳”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统筹“老基建”与“新基建”,努力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新的经济活力更加充沛。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中国创新能力居全球第14位,排名连续4年上升。依靠新技术推动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如雨后春笋生长开来,亮点纷呈,不断推动我国经济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具有战略纵深。大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互补性强,“东方不亮西方亮”,由此也给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一是我国发展空间大。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约96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发展梯度明显,有助于产业的梯次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其他地区伴随着自身的发展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也将不断迎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宏观调控余地大。我国政策体系完整、宏观调控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强调要稳中有进、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这次疫情短期冲击很大,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从中长期来看,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态势。我们要抓住疫情的倒逼机制,加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步伐。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还在集聚中,有条件把这些优势逐步发挥出来。

  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双胜利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际物流畅通,严把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全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继续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