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侧齐发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2-02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 张德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被首次提及。此后,中央多次强调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或“加强需求侧管理”,五中全会《建议》等中央重大文件,也多次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需两侧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经济形势、着眼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亟须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需求侧管理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直接抓手。加强需求侧管理,意味着我们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在需求牵引供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不断扩大的需求来对接高质量的供给

  需求侧是相对供给侧而言的,从需求侧入手,改善与需求有关的经济活动,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2.3%,是世界上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迈上100万亿元大的新台阶,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增加,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也尚不牢固。因此,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在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之际,注重需求侧管理,为经济发展加力提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需求侧管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新发展格局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可见,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畅通,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都能顺畅贯通。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形成供需的动态平衡。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创造新的需求之外,我们还应注重需求侧管理,以不断扩大的需求来对接高质量的供给。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激发新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是供给创造的,却需要新的供给来有效对接,实现供需适配,才能使经济循环畅通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才有可靠保障。

  需求侧管理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大了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通过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挖掘内需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筑成强大国内市场。需求侧管理,可直接作用于扩大内需,意味着在经济运行中,要在需求牵引供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我们才更有底气和力量积极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需求侧管理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直接抓手。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显著的比较优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既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工厂”“制造大国”,更是潜力无限的“世界市场”。在2020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单中,尽管有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我国GDP的比重仍然达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来年的最高水平,消费依然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市场潜力将不断被释放,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这是其他国家所难比拟的优势。发挥好这种优势,注重需求侧管理显然是直接抓手。这就需要我们把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摆在突出位置,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不断提升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我国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

  需求侧管理偏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前者以解决总量性问题见长,后者以解决结构性问题为优,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注重需求侧管理,是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选择。立足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而是更加注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需要经济保持一定的合理增速,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更多的施策空间,也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要素,通过有效刺激这三大要素,可以显著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通过实现这四大要素的最优配置,能够显著影响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由此,需求侧管理偏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前者以解决总量性问题见长,后者以解决结构性问题为优,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确保经济行稳致远。故而,那种认为中央施政重点将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的观点,无论从现实还是理论上讲都是站不住脚的,无助于经济发展大局。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辩证看待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起来,而应推动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既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消费层面看,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能够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更好适应消费升级变化趋势,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将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张力。从投资层面看,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引领,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能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从而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并通过拓展投资空间带动整个内需市场扩大。

  应注重需求侧管理,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需求撬动供给。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形成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积极发展网络消费、无接触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大力培育新型消费,能够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锚定发展方向,即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作用。投资是内需的重要构成,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扩大内需时,应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从而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又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使需求与供给相互连通、互为支撑。

  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注重需求侧管理协同配合,利用两者不同的发力方向,双管齐下,短中长期兼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积极作为,努力争取更多突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供给与需求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因此,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利用两者不同的发力方向,双管齐下,短中长期兼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积极作为,努力争取更多突破,共同作用于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创新驱动,加强科技供给。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关键节点。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要制度安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坚持“四个面向”,以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突破口,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上的新突破,能够催生一大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新成长点。

  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一定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之上的,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韧性强、动能足、潜力大的经济体系。在这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在取得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要按照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全面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蓄力赋能。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本点。注重需求侧管理,除向消费与投资直接发力外,也应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同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从收入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从支出端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消费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互促进,让扩大内需基础更牢、动能更足、效果更久。

  强化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流通就像“大动脉”一样,把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紧密连接起来,不但实现价值,更能参与创造价值。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助于畅通供给与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要以“大流通”视角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发展,不断扩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使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