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021-03-02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 郑敬斌 任虹宇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理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主要原因一般在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遭破坏”。因此,新时代坐标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征程,必须确保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遵照“历史样态——当下状态——未来形态”的逻辑理路,从历史向度把握这一理论的生成源流,从内容维度把握这一理论的组成结构,从价值高度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向。

  从历史向度把握其生成源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理念。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发展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汲取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论断;江泽民同志与胡锦涛同志继承这一发展理念,并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分别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等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战略判断,提出“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成为新发展理念生成的实践沃土和理论根基。

  从内容维度把握这一理论的组成结构。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由“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成”。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新发展理念由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五个内容要素共同组成,五个内容要素“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共同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局奠基事业,五大发展理念“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从价值高度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向。任何思想都有其内在价值倾向,社会成员正是根据这一价值倾向而选择是否认同该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高的价值追求。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发展理念能够科学引领实践。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局势,唯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根本依据,准确理解和认识新发展理念。要站在统筹国内与国际、统一理论与实践、融合安全与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切不可孤立、静止、片面地理解这一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以实践为基础,联系、全面、发展地认识世界。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根本依据,准确认识到新发展理念是统筹国内与国际、统一理论与实践、融合安全与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切不可孤立、静止、片面地理解这一创新理论。

  统筹国内与国际,不可孤立地理解新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如果孤立地理解新发展理念,“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安排,其开放发展理念是为应对全球经济治理格局调整而作出的中国方略。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同样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统一理论与实践,不可静止地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一方面,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我们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坚持。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新情况新问题:国内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际上“卡脖子”问题不断突显,全球治理格局深刻调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

  融合安全与发展,不可片面地理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安全。没有安全的环境就无法安心搞建设、谋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叠荡,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我国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面临着问题与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将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摆在首位。同时,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有序都不能得到保障与支撑。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概言之,发展与安全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融合安全与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全局观、系统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切实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作为科学理论,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指引实践,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使这一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这一过程中,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协同保障,也需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我国发展问题提出“新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南,是毋庸置疑的理论提出者,也应是当之无愧的理论领导者。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发展举措的贯彻落实,与执政党的能力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而逐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全党全国当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

  树立系统的思维观念。当前,我们既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既有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又担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有效地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全局观、系统观,要“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但全面并不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抓住重点,从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生态优化、促进共享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体现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中,各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各地区要“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健全制度的体系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二者都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支撑。同时,二者又相互作用。新发展理念是中国之制健全完善的内生动力,中国之制是新发展理念的外部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中国之制所彰显的显著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协调配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法治体系掌舵定向,先进文化的制度凝聚共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保障落实执行,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则统筹安全与发展。除此之外,基本经济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是直接作用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