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2021-02-04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杨东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事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山东肩负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的重大责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乡村产业发展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山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要紧扣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落细落实,落实党政同责这个粮食安全的新要求,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山东贡献。我们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2020年粮食总产1089.4亿斤、亩产876.9斤,双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生猪产能恢复至2017年的90%以上;新获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总数达到54个;蔬菜、水果、畜禽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我们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积极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规划,优化粮食核心区、主产区、功能区布局,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对总产超过10亿斤、20亿斤的产粮大县加大政策支持和配套奖励力度,确保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只增不减。抓住种子这个稳产增产的关键。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5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山农、烟农、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我们要深入实施种子攻坚工程,启动核心种源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整合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加快建设协同创新育种平台,培养一批研发力强、创新力强、竞争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同时,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2万亩。我们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保护先进县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将完成654万亩建设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等工程,实现高效配水到田间。

  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我们要加快推进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坚持把突出地域特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把现代高效农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寿光蔬菜、烟台苹果入选创建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龙口粉丝、胶州剪纸、高密泥塑等乡村特色产业潜力,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牌”发展格局。我们要围绕蔬菜、果业、畜产品、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打好“珍稀牌”“生态牌”“工艺牌”“文化牌”,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坚持把促进产业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10家企业入围2020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实现消费1120.7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60亿元。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我们要着眼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数字赋能”,全产业链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山东牢牢守住食用农产品安全底线,是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达2600多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等数量居全国前列。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生产销售监管制度,加快建设“食安山东”;实施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引领工程,做大“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以设在潍坊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为平台,开展标准化生产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完善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我们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这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山东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发展到8.3万家,农民合作社22.4万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较2016年增长34.4%。我们要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使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村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集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在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从山东情况看,村党组织积极组织动员群众,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组织,带动群众致富,增加集体收入,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目前,山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万多家,带动157万户社员致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发挥农村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引领作用。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44∶1缩小到2020年的2.33∶1,但收入结构还不够优化,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还比较低。我们要加快打破制约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就近城镇化机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成果,打造农村产权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同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尽快实现富裕富足。

  强化发展乡村产业的支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我们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四个优先”,加强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尽快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持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乡村产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山东两年整合了涉农资金1673亿元,集中投向乡村振兴;省级设立9只现代高效农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超过千亿元;创新出台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已覆盖83个县(市区)、46个险种。我们要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2021年财政“三农”投入要增长8%以上、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达到6%以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乡村产业“保险+期货”。盘活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用地。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先后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开展“人才回引”活动,3.6万余人返乡创业,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52万人。我们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有序兴办“田间大学”“乡村学院”,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扩大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招生规模;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创新创业,吸引优秀青年下乡发展,发挥好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放大齐鲁乡村之星影响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健全考核落实机制。山东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粮食生产稳定度”“生猪稳产保供”“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等纳入考核体系。我们要调整完善考核机制,全力以赴做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各项工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委副书记)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