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2023-08-2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漫步于此,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苏绣、宋锦、缂丝、苏扇等非遗匠心独具;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以及众多名人故居,共同构成“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相得益彰,游客能沉浸式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动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离开传统文明,现代文明既无法生成,也难以发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可以说,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从未断流。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又如,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再如,浩若烟海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让我们这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让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让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正因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相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成为人们参观的必到之处。展厅内,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中国奋斗发展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学习时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担当

    循着绿水青山的脚印,如今的山东,散发着更加迷人生动的魅力。当前,我省正奋力“走在前、开新局”,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上,绿色之风将吹遍齐鲁大地。[详细]

    08-25 09-08 大众网 分享
  • 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动能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详细]

    08-24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坚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强调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化学反[详细]

    08-24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研成果涌现的重要条件。开展基础研究,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既需要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也需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面向世界[详细]

    08-11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详细]

    08-11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详细]

    08-07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生态奇迹的背后,是扎根实践的不懈探索,更是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详细]

    08-07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阔步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详细]

    08-04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从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到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美丽中国建设在神州大地全[详细]

    08-04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征程上更有效地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详细]

    07-24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