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决问题的暖心,筑牢民企发展的信心

2023-11-2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 拯

  李 拯

  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让民营企业真切感受到国家想让政策准确、快速落到企业身上的决心,做到以暖心筑牢信心

  继续营造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真正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微观创新活力,在生产线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江苏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设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每小时可以检测9000个产品;流水线上只见一片亮光闪烁,60套视觉探头能够精准捕捉零部件的细小瑕疵。数字化赋能让效率提升约30倍。当地适度超前谋划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获得坚实支撑,也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同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回升,中国市场的机遇依然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经营主体数量增加、活力奔涌,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深入观察,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结构更加优化,体现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民营企业均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更快,体现着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第一、二、三产业新设民营企业分别为28.4万户、111.6万户、566.5万户,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八成,印证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展现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强劲态势。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加贴近民生、占据科技前沿,新设民营企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提升了经济恢复向好态势的内生动力。

  新设民营企业量质齐升,离不开更加肥沃的民营经济发展土壤。今年以来,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再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系列措施,顶层设计、机构设置、具体政策等多管齐下,形成了共促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也要看到,当前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民营企业面临的不少发展难题仍待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政策千万条,落地第一条。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让民营企业真切感受到国家想让政策准确、快速落到企业身上的决心,做到以暖心筑牢信心。

  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直击企业痛点,创新方式方法。有这样一个案例值得参考。浙江嘉兴桐乡经济开发区,近百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集聚。从事汽车装备生产的双环传动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经常跑到数百公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订购包装箱。殊不知,隔着两条街的浙江正基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就生产这种产品。当地有关部门深调研、摸实情,及时牵线搭桥,双方一拍即合,降本增效立竿见影。当地还举一反三,搭建起产业链互助平台,信息实时播发,上下游企业自主“配对”,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企业的实际困难各不相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关部门不妨以点带面,从个性问题中找共性难题,由典型案例推导普遍方法,就可以把具体经验机制化、体系化,为解决民营经济的一类问题提供整体思路和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培厚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继续营造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真正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就能促进企业预期转好、市场活力提升,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越是问题复杂、任务重大,越要以稳谋进、以进固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进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信心十足,步履坚定。[详细]

    11-21 09-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

    我们要以回答文化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文化法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问题中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拓展文化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增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继续开辟文化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夯实文化法学的话语体系根基,结合文化法治建设实践进行话语构建,努力把我们的思想理论优势真正转化为法学话语体系优势。[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

    我们要以回答文化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文化法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问题中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拓展文化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增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继续开辟文化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夯实文化法学的话语体系根基,结合文化法治建设实践进行话语构建,努力把我们的思想理论优势真正转化为法学话语体系优势。[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下与长远,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体系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将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必将释放更强劲的动能。[详细]

    11-17 09-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提升产业体系韧性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详细]

    11-16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方位优化产业生态

    瞄准市场需求,葆有前瞻眼光,协调好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关系,实现政策协同发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制造业转型升级必将活力无限、潜力无穷。[详细]

    11-16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建设健康中国 保障人民健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始终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疫情防控全过程,注重科研攻关和防控实践相协同,助力分区分级、科学精准防控。将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统筹推进,放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统筹[详细]

    11-15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对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坚定理想信念,激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风雨无阻向前行,就一定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详细]

    11-15 09-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