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3-12-1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冯仕政

  冯仕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层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论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就是人与人交往不断累积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建设、加强基层治理,就是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切实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比如,仁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论语》中讲:“泛爱众而亲仁。”《庄子》中说:“爱人利物之谓仁。”仁爱所及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仁爱,要求爱护生命、爱护人民,在人与人之间培育一种亲近而有原则、自由而有法度的关系。这些思想理念为我们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好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开阔视野和深厚文化基础。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活跃有序、健康向上的社会交往,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重要前提和生动表现。这离不开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也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新征程上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为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提供学理支撑,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能够巩固活跃有序的社会局面,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要加强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领域的研究,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要把社会中的各个职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更好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围绕增强人民群众发展能力、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拓宽多样有序的民主参与渠道等加强研究,把全体人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鼓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基层治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能够把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生动局面。对于个人来说,加强社会参与能够丰富社会生活,充实个人的社会本质;可以增进对不同群体、不同角色等的了解,增进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可以促进相互学习,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完善人格。为此,可围绕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等加强研究,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能动的、活跃的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全方位开展城市体检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对城市的脉搏跳动最熟悉。让市民参与治理“城市病”,有助于推动城市体检工作走深走实,形成一份切合实际、指标具体、反映民心的“体检报告”。对照这份报告,相关部门能更精确地找差距、补短板、堵漏洞,“治已病、防未病”[详细]

    12-11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坚定发展信心,汇聚发展力量。[详细]

    12-11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离任审计算算“生态账”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用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份“打分表”,必能促使更多人树立绿色政绩观,更加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齐鲁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详细]

    12-08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探索多样化绿色转型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绿色转型路径,在减排降碳过程中加强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就能以“多元”激发主动性和创造力,以“一体”凝聚整体力量,更加积极稳妥地实现“双碳”目标,更好地建设美丽[详细]

    12-08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发挥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动员各方面一起奏响交响乐、大合唱。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文明交流对话的途径和形式,提升传播效能,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丰[详细]

    12-07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进行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进行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详细]

    12-07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建好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努力把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和新疆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必能进一步激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惠及各族群众。[详细]

    12-06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两手抓 两不误 两促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详细]

    12-06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黄河大治理

    坚持系统观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系统观念贯彻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全过程,成功实践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大治理。[详细]

    12-04 10-12 光明日报 分享
  • 无废城市建设,于细微处见真功

    如果把城市看成人的身体,那么一个个工厂、园区、社区、学校等社会生活的组成单元,就像是一个个细胞。只有城市治理精细到每一个“细胞”,整体的“无废城市”建设才会更有实效。当前,山东各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开展了市级“无废细胞”建设,出现了不少成效良好的“无废[详细]

    12-04 10-12 大众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