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认同价值

2024-01-0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常轶军

  常轶军

  政治学知识是关于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概括,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价值、概念、理论和话语。当构成要素之间一致性高、协同性强、互相能够证成和支撑时,就会形成价值体系、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形成政治学知识体系。政治学知识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能够塑造一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影响其对特定政治现实的分析判断,进而关乎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观念意识、国民性格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言说不同的主题、呈现不同的现实。这些知识体系均存在适用性限度,只有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才能科学解释更大时间和空间的政治经验。但问题在于,当一些理论强大到形成流行话语体系后,就容易固化成模板并被简单粗暴套用,以致出现非黑即白、非我必错的二元对立。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政治学知识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补课”,从西方国家引介的。作为舶来品和欧美地方性知识,西方政治学理论对处于完全不同时空和语境之下的中国政治现实的解释力存在明显不足。以西方政治学理论为标准评判中国政治,如以西方程序民主理论评判中国民主形态、以西方法治理论衡量中国法治进程,容易导致民众陷入思想误区、引发思想混乱。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扎根本土政治实践提出本土概念和理论。为此,应当将政治学研究的时空坐标拉回中国,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扬其政治认同价值。

  首先,在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全面呈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成就。西方政治学理论在其话语霸权基础上建构并输出“话语标准”,以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诋毁抹黑中国政治制度、离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恶意误导民众对中国政治现实的认知。例如,在对民主的认知领域,美国将世界分为“民主国家”和“威权主义国家”两大阵营,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的世界领袖,企图借用“民主”招牌占据价值观制高点。这实质上是打着“民主”旗号,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为打压他国的工具。与资本逻辑下西方民主的虚假叙事不同,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本政治立场,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创新形式,都展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主理念和实践。学术界需要以中外对比、古今对照的宽广视野,深入人大“开门立法”、政府“开门问策”、信访接访、基层恳谈、网络问政、人民评议等丰富政治实践,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向世人全面呈现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成就。

  其次,在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确立评判政治现象的科学标准。对一国政治现象的评价,既需要切身感知,也需要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评价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即“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以此为标准,我们才能正确认知中国式民主;反之,如果将西方政治学理论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套用、评价中国政治实践,势必会造成认同危机。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提出能够科学评判政治现象的标准,并被公众所掌握。为此,既要走进中国广阔的社会和政治实践提炼规律性认识,也要回到中国悠久的政治和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还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命运和遭遇中梳理政治发展脉络,在这方面,田野政治学、历史政治学、民族政治学等都做了很多探索,为人们跳出西方政治学理论窠臼、正确理解中国政治现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和视角。

  最后,在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讲好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不断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真实的民主实践。中国政治学研究者要深度挖掘中国式民主的理念、制度、机制、政策等,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总结出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以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第一,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创新中提炼民主价值理念。从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论述中,可以提炼出民主的目标性理念。第二,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创新中总结民主政策举措。党领导的民主实践既关乎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也聚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应当围绕民主实践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开展学理性研究。第三,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中总结中国经验。围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阐释好中国民主制度程序是如何有效保证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通过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使广大民众读懂中国式民主,并对中国式民主高度认同、坚决拥护、充满信心。

  (作者:常轶军,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读懂中国 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提供更多新动力。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携手中国必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详细]

    01-05 10-01 光明日报 分享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展望未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协同推进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就一定能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详细]

    01-05 09-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乘势而上,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就一定能夯实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让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丰沛。[详细]

    01-03 11-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见神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方能成就新的精彩、谱写壮美华章。让我们迎着新年的曙光,保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详细]

    01-03 09-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将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还能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详细]

    01-02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新征程上,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扬起14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定信心、奋勇前行,就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详细]

    01-02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

    [详细]

    12-29 23-12 海报新闻 分享
  • 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和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我们要树[详细]

    12-29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详细]

    12-29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掌握主动权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详细]

    12-28 17-1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