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事关国计民生

2024-03-1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左 停

  左 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社会各界广泛行动起来,持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工作力度。制止粮食浪费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全社会营造和弘扬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节约粮食,内容涵盖节约主粮、蔬菜、水果、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一系列主要食物产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既然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增加,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节约粮食?应当认识到,节约粮食是永恒的美德和要求,过去粮食短缺时要讲节约,现在粮食增产丰收时同样要讲节约。

  节约粮食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每天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类食物,其生产环节与水、土地、空气、能源以及劳动力等一系列资源密切相关,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资源人均占有量不高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多重制约。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节约粮食就是节约资源,浪费粮食就是浪费资源。节约粮食有利于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约粮食有助于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近年来,受全球性疫情和多地频发的局部冲突等因素影响,粮食短缺再次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正面临粮食短缺甚至是主粮短缺的严峻威胁。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实现手中始终有粮,既要确保存量、提高增量,又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减损,把该节约、能节约的粮食节约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自己的“粮袋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始终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节约粮食有益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伴随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今天,可供我国居民选择和消费的食品种类日渐丰富。目前,我国居民能量、蛋白质和脂肪供给量呈增长趋势,人均每日蛋白质、脂肪供给量和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千家万户普遍关心的话题。倡导节约粮食,反对粮食浪费,非但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有益于在全社会营造节约有度的饮食文化,帮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粮食浪费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反复性,稍有松懈麻痹就会死灰复燃。制止粮食浪费,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锁定粮食浪费现象易发、多发、频发的领域和环节,做到精准把脉、靶向问诊。

  在生产环节,由于粮食收获后处理不当等因素,致使损耗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对于谷物而言,其在生产环节面临机械损伤、收割撒漏导致的损耗,在储存环节面临霉变或鼠害导致的损耗。

  在运输环节,受距离和成本等因素影响,水果生鲜在运输途中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加之后期人为过度挑拣,也会导致损耗问题发生。

  在消费环节,与过去相比,餐饮消费中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现象虽有明显改观,但在点外卖、搞聚餐中仍然存在粮食浪费问题。

  此外,在市场供需环节,一些地方由于种植养殖结构问题导致供需不完全匹配,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推动粮食节约,直接发力点在生活中、舌尖上,同时又是一项涵盖广泛、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做到整体谋划、协同推进。

  充分发挥制度保障和激励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强化食品安全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引领和激励全社会参与到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行动中来。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出台反食品浪费法、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一系列重要机制举措,为强化粮食减损和制止粮食浪费提供了坚强保障和强大合力。

  以技术创新为粮食节约赋能。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粮食减损设施设备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主要粮食产品生产地区的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水平。在有关部门协力攻关下,“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先后实施。借助有力技术支持,粮库储粮损失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储藏周期内粮食综合损耗率明显降低。此外,一些地方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掌握粮食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在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粮食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注重发挥文化的成风化人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加强节粮惜粮教育引导,让社会公众切实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将对粮食的情感同乡愁联系起来,为节约粮食增添文化内涵。一些地方将节约文化与公益文化相结合,通过探索“食物银行”等机制,引导食品零售和餐饮经营主体捐赠富余食品或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较低价格的膳食服务,在更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餐饮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营造理性、适度的健康消费文化,为以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锻造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金融业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行业,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需要大批金融人才。一切从实际出发,多管齐下、协同发力,锻造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就一定能为金融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详细]

    03-12 11-03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详细]

    03-12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描绘出更亮丽的民生画卷

    一个个民生领域的“更”,标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关注焦点。回应民之所盼,汇聚民意民智,共商发展大计,是这场春天的盛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生动彰显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详细]

    03-10 08-03 人民日报 分享
  • 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使命、开拓进取,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03-08 11-03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经济有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传递出中国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有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在国际形势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一个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详细]

    03-07 11-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近年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等开展实施,推动了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详细]

    03-07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就社会各界关切进行了回应。[详细]

    03-06 14-03 人民日报 分享
  • 使命重在担当 奋斗创造未来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6位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应热点问题,讲述履职故事,凝聚奋进力量。[详细]

    03-06 14-03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凝聚众智,汇聚众力。将创新基因融进发展血脉,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我们就一定能奏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详细]

    03-05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今天的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澎湃,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详细]

    03-05 09-03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