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

2024-05-0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林万龙 纪晓凯

  林万龙 纪晓凯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树立大食物观对于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摆脱贫困》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树立大食物观。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食物观具有丰富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发展目标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在保障食物数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食物的质量、营养等,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食物结构从“粮食”向“食物”拓展,不仅要保障小麦、稻米、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还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三是生产资源从耕地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转变,确保食物供给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利用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四是强调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产资源,更多运用科技和先进装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谷物供应基本可以自给,但油料、大豆、肉类和奶类等蛋白质食物较为短缺。从国内看,受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开发生产多样化非粮食物,有利于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从国际看,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进口通道运力分布较为集中,易受地缘政治和航运意外风险影响。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有利于提升我国食物供应链韧性,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提高和改善食物供给质量,有利于满足人民对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绿色化、安全化食物的需求。

  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大食物观强调统筹考虑整个国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强调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高素质农民,靠科技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强调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供给端来看,大食物观拓宽了食物边界,能够引导农户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调整农业经营结构,提升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从需求端来看,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营养更加丰富的食物选择,有利于缩小人民群众在营养摄入、食品消费等方面的差距,在消费层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要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对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要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有效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推动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多学科交叉、协同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和品种创新研发,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他们使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推进粮食绿色减损,减少食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把增强政治定力摆在突出位置

    在本次党纪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增强政治定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躬身实践,在深学、细照、笃行中不断巩固自身党性修养,以砥柱中流、坚如磐石的心态和定力奔赴新征程、开创新胜利。[详细]

    05-06 10-05 学习时报 分享
  • 推动交流互鉴,丰富文明色彩

    以文明交流交融破除“文明冲突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必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详细]

    04-30 14-04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把握“大与小”,平衡“快与慢”,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抓好城[详细]

    04-29 16-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成都厂将牢牢抓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塑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走好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扎实贡献。[详细]

    04-28 15-04 学习时报 分享
  • 开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创新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创新局面。[详细]

    04-28 10-04 学习时报 分享
  • 善谋善为 向“新”而行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着眼未来,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节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科技创新,就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详细]

    04-26 10-04 大众网 分享
  • 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强化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加大对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责任,就能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社会共识,汇聚[详细]

    04-26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详细]

    04-24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4-24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开放不止步,内陆变前沿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打通堵点、填补空白,加强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夯实相关政策和法律基础,才能迈向对外开放新境界[详细]

    04-23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