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史馆更好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2024-03-2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晓冬

  张晓冬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久的精神力量。

  乡村村史馆作为守望乡村历史的长久见证,是一个展示乡村文化和传统的窗口。它不仅保存着乡村发展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史料,也记录着乡村发展的历史,更是激励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纪念地。回首走过的路,才能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开拓的不易、创业的艰辛;展望未来,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实,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新时期,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村史馆,充分发挥村史馆的教育功能,不断激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新思考,让村史馆更好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把握正确方向,建设好村史馆。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乡村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一个村庄就是一部活历史。建设村史馆不仅要做好看得见的“面子”工程,更要夯实看不见的“里子”工程。首先,应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内涵,在乡村优秀文化的继承上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要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入收集、挖掘和整理乡村村史村情、文化底蕴、民宿风情等文化资源中,凸显乡村发展轨迹、历史变迁、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等自身特色。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的“博物馆”。其次,建设村史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凝聚人心作为建设村史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有力作用。把村史馆建成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最后,乡村文化因其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产业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建好村史馆应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村史馆建设运营模式、鼓励专题特色村史馆建设,避免“千村一面”。整合利用好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闲置老民居等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确保村史馆的展示内容丰富多样,陈列布局标准规范,展示手段科学创新,把村史馆建成精神力量的“加油站”。

  弘扬优秀文化,利用好村史馆。乡村村史馆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依托村史馆文化资源,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和乡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广大民众了解、欣赏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增强村史馆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首先,村史馆要融入当地乡村,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利用村史馆举办与乡村优秀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文化展览、艺术展演、传统节庆、传统绘画、编织、木雕等技艺培训活动,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传统手艺人等到村史馆开展讲座和培训,介绍相关的优秀文化知识和技艺。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和示范,不断向社会大众传授乡村文化知识,提高参观者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其次,推进村史馆融入学校通识教育。开展学生参观、讲座和研学教育教学活动,大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家风的故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激发广大学生对乡村历史的兴趣。最后,全面展现乡村建设重大进展,激发乡村发展动力。详细展示乡村过去的村貌与现在的实景,通过新旧对比,让参观者在情感的共鸣中深刻地体会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的努力,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激发乡村群众投身到新时代乡村的建设工作中来,增加乡村群众的荣誉感。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好村史馆。村史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更是为了将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未来的后代。首先,加强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要加强对村庄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保存工作。定期检查和修缮文物,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历史文物能够长久保存下来,为后代传承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对文物和展示品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加强村史馆文物的保护措施,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定期进行环境、设施的检查与维修,确保村史馆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注重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建设村史馆数字化、互动化、可视化,通过借助现代多媒体科技、虚拟现实技术、实物模型等形式,将村史馆的文物、图片、文字资料、视频、音频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创新开发村史馆的数字化平台,打造生动有趣的展览,让更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远程参观和学习,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物。最后,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村史馆需要注重多方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村史馆与高校共建协同研究中心、特色新型智库。村史馆可以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机构、博物馆、中小学校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举办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村史馆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参观和学习村庄的历史文化。同时,将村史馆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来到村史馆参观,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

  让村史馆照亮乡村振兴之路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通过建设村史馆,我们可以唤起人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归属感,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有担当的乡村青年,并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晓冬,男,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讲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揭示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阐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繁荣的促进作用,解决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所左[详细]

    03-25 14-03 大众网 分享
  •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着力点

    围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研究。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需要对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关注研判民族领域可能出现的[详细]

    03-25 12-03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点带面 点面共进

    在发展空间中,点与面的关系是相对的。倘若把视线拉开,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理解点与面,不难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如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面”中的一个个“点”,既有自身的功能定位,彼此也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详细]

    03-25 11-03 人民日报 分享
  • 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气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耕地等资源是有限的,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农民,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详细]

    03-22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打通实体经济的物流“筋络”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我们就能在调结构、促改革中有效降低物流行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详细]

    03-22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护生态也是富口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点,广袤乡村必将不断铺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详细]

    03-21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未来,锚定目标、开拓进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详细]

    03-21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

    拿出务实举措,加大培育力度,让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更“密”,才能促进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详细]

    03-20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推进协同发展,必须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锐意创新,以新业态激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详细]

    03-20 09-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现更高维度的合作共赢

    “广”侧重于调结构、优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质量、增效益。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携手发展、实现共赢。[详细]

    03-19 15-03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