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

2023-10-3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孙海洋

  孙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我们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讲话在科学回答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等问题的基础上,从源与流、时与势、纲与目、知与行的统一中,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既守好魂脉根脉,又拓宽理论视野,在疏源浚流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始终呈现为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和谐变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丢了老祖宗,就谈不上所谓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敢于讲新话,才能谱写新篇章。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好魂脉和根脉,就做到了不忘本来,这是我们党的理论之树常青、思想之河不断的泉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

  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唯有疏源浚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长河澎湃向前、源远流长。老祖宗不能丢,单靠老祖宗也不行。正如列宁所说,“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如果没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胸怀天下的宏阔眼光汲取和融通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有益思想文化资源,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

  既解答时代课题,又把握历史大势,在应时顺势中推进理论创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蕴含着对历史大势的深邃洞见。正是这种对“时与势”的把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其所处时代的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在回答革命、建设、改革等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回望历史,时代和思想总是交相辉映,实践和理论总是相互促进。置身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面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迫切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凝练思想精华,总结鲜活经验,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不仅在于满足时代之需,而且在于洞见历史大势。唯有应时顺势,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历史观,以高度的历史理性掌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从而在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中引领世界历史的正确走向,在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中释放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既重体系化建构,又重学理化阐释,在纲目并举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彻底的理论不仅具有体系化的构架,同时兼具学理化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便是如此,不仅因其“两大发现”的深刻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而且因其“一整块钢”的完备体系论证了自身的科学性。对于理论发展而言,唯有体系化,各个组成部分才会形成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才能彰显思想融通、逻辑互证的真理力量,才能避免碎片化、片面性的误区;唯有学理化,才能把源自实践的感性经验经由学术分析和科学论证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具有坚实的学理依据,才能转化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实践伟力,才能破解教条化、形式化的难题。体系化与学理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当前,我们要在体系化上下功夫,自觉把各领域各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置于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推进理论创新,既需要全面把握总体性框架结构,以抓好其“纲”,更需要重点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以把牢其“目”,纲目并举,方能在不断的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中彰显其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学理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讲清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

  既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在知行合一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理性认识,从而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创新又是为了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进而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良性互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得以不断结出累累硕果。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扎根人民实践,反映群众意愿,总结基层经验,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唯有知行合一,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过调查研究,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之源,做到“从群众中来”;同时,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到“到群众中去”,把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践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新华章。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当前,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详细]

    10-27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两[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回顾过去10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汲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力量。[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详细]

    10-25 11-10 光明日报 分享
  • 要怀平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怀平常心,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着一件办、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详细]

    10-25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强媒体合作 讲好丝路故事

    在深入对话交流中,两个分论坛活动圆满落幕,大家畅所欲言、意犹未尽。展望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与会人士认为,记录历史、报道事实、沟通民心,共同讲好丝路故事,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正能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体责无旁贷。[详细]

    10-25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全球治理新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详细]

    10-23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为一条文明之路,丝绸之路的价值不仅在于商贸本身,而且在于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交往推动人们和平相处的道路。人们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积累了人与路的深厚情感、人对路的强烈认同以及同行者的归属感,拉紧了情感纽带。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承载着[详细]

    10-23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筑牢县域高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数字经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详细]

    10-19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 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详细]

    10-19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