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开展文艺批评良好氛围

2019-11-0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 准

  真理越辩越明,真正说理的讨论,越深入就越能活跃批评氛围,推动创作和评论进步

  在5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时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5年来文艺评论阵地和评论活动得到有力加强,评论渠道和方式正在增多,旗帜鲜明的批评声音也多起来,新媒体上来自读者和观众的有些批评相当尖锐,这是令人欣慰的。同时,与文艺创作乃至整个文艺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相比,开展批评讨论的力度与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专家和群众共同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课题上,深入研讨和批评还不够多;对某些有争议的作品、现象和思潮,还需要更充分的说理和集中讨论。

  怎样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实事求是、旗帜鲜明的文艺批评更好开展起来?这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我认为,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由重要的文艺评论阵地与相关文艺部门合作,按照中央精神,对人们共同关心的文艺领域热点难点进行认真归纳和梳理,尤其是要找准那些具有思潮性、全局性的热点难点课题,逐一进行集中的、充分说理的讨论,以推动认识的深入和统一,更好发挥文艺评论的应有作用。

  比如:文艺作品作为独特的精神产品,如何看待其意识形态属性、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此相联系,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条件、范围和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怎样应对文化产业的变化?怎样看待文艺创作对“人的丰富性”和“人性深度”的追求?如何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英模题材作品?在数量众多的家庭伦理剧、都市风情剧和青春成长剧中,对一些作品家国观念、社会责任意识稀薄的现象如何认识,在评价这些作品时,文艺评论应担负什么责任?在历史题材创作中,尤其是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一些古代历史题材剧创作,用夸大的乃至纯属虚构来解释历史,对贯穿其中的历史观价值观,文艺批评家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进行怎样的深入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文艺发展变革时代,从文学到舞台剧到影视剧,总会有一些作品在专家和群众中引发不同观点。这是文艺受到公众关注的重要表现,也是通过文艺批评引领创作生产的有效契机。应当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话题予以深入理性的讨论,讲道理、辨是非、明导向,让正能量更强劲,让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真理越辩越明,真正说理的讨论,越深入就越能活跃批评氛围,推动创作和评论进步。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