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国际视野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0-07-22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作者:丁晋清《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2日11版)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宏阔的历史眼光考察世界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实践。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发展。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关怀支持下,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建设热潮澎湃而起,迈开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坚实步伐,写就了共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壮丽诗篇。

  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动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一定挫折,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助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

  世界级城市群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新载体。放眼全球,城市群特别是湾区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能够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和竞争。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约11.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1.61%。

  世界级城市群是引领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世界级城市群无论是经济实力、外向程度、产业形态、创新要素,还是城市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水平,都具有优势和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近年大湾区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培育了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有望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尖兵。

  世界级城市群是实现开放包容发展的重要平台。世界级城市群经济互补性强,能够增加不同城市间、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协调好粤港澳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分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比较优势,推动各城市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合理布局分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融合,合力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潜在变化。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技术创新,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我们更加意识到,核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也讨不来的,必须实现引领型创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许多发达国家推动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依赖自身资源和港口群,抓住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相继形成并迅速崛起,实现了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到创新经济的飞跃。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高度融合,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的强劲新引擎所产生的乘数效应、集群效应和团队效应初步显现。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必须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结合各自实际,出政策、优环境、建载体、引企业,不断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例如,合力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形成产业联动、空间承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瞄准国际前沿,围绕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等9大重点领域,着力“稳链、补链、强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破除体制障碍、加强国际交流、吸引优秀创新人才团队等方式,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提升、创新经济再升级。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特别是在科研资金流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等方面扫除障碍,促进创新要素便捷流通,形成独特的科技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引入国际科技组织、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竞争。面向全球吸引人才、利用人才,遴选和发掘前沿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和汇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构建了国际化、开放型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

  推动形成新时代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上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最为繁忙的空港群,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基建设施形成立体交通体系,能够加快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集聚湾区优质资源,成为“一带一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的枢纽,构建设备互通、节点便通、通道畅通、技术联通的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发挥广东对外贸易优势、良好市场环境优势和高度开放优势,发挥香港澳门自由开放经济体优势,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均衡、包容发展。世界是多元的,世界级城市群要适应与多元世界交往,实现多元包容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要求湾区内要体现多元和包容,发挥粤港澳各自优势,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把差异性带来的成本最小化,提升大湾区整体的效率、活力和竞争力,而且要求学会跟“一带一路”沿线更多经济体、更多国家实现制度的包容和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包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世界城市群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在于,在优势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多中心的城市圈,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对接和融通提供可复制经验。

  顺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符合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和“四海一家亲”的理念,也符合中华民族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有助于进一步夯实民心相通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把大湾区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开创发展新机遇,共同谋求发展新动力,共同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光明前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有助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的光明前景。

  突出改善民生,提升港澳同胞获得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重中之重。聚焦改善民生福祉,广东推出“便利湾区”18项举措,推动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实现与港澳的衔接。这些措施拓宽了港澳同胞的生活空间,使大湾区成为港澳广阔的腹地,为港澳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便利。

  突出便捷高效,提升大湾区向心力。打造优质生活圈,就要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功能完善、衔接高效、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网络。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建设推进,大大缩短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时空距离,为开创粤港澳三地融合新格局提供了硬件基础条件。到2019年10月,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口岸的旅客总数共计2443.45万人次,日均约6.69万人次,成为往来三地的重要通道和纽带。

  突出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大湾区吸引力。大湾区着力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打造更多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健全三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机制。广东省建设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吸引和支持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

  突出生态改善,提升大湾区美丽形象。大湾区建设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运用法律、市场等手段,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大气、土壤、水资源、海湾、食品安全方面协防共治,使大湾区内各种生态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港澳与内地居民同享高质量生活的美好家园。

  (作者:丁晋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