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2019-09-09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陈启西 沈添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是必然之举。能否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

  《资治通鉴》载:“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封德彝以当世找不到奇才为由而“久无所举”是很不以为然的,并提出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人才观。

  在历史上,唐太宗堪称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典范,其秉持“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人才合理任用。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最值得称道的是,唐太宗不计前嫌、不问出身,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朝堂之上可谓“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材,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是必然之举。能否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

  把党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完善人才选拔和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人才专业知识、特点擅长、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反之,以亲疏远近、论资排辈选人用人,或嘴上说尊重人才、实际又不给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或对人才求全责备,就难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就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有效的举措,及早发现、及时培养、源源不断选拔使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同时,还要将人才置于一定的环境中磨练,正所谓“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以西汉名将卫青为例,《史记》载,“青壮,为侯家骑”(即给王侯养马的马倌)。汉武帝慧眼识珠,使得卫青脱颖而出。公元前130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汉武帝分派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一万骑兵,迎击匈奴。卫青首征,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为以后大汉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基础。

  古人云:“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不显山不露水,平原君亦认为其没有才能。如若没有“毛遂自荐”,在促成赵楚结盟中展现超凡智慧和勇气,历史也就不会记载“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毛遂了。

  当前,各行各业选才用才更加注重德才兼备,社会各界爱才敬才蔚然成风,一系列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维护人才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陆续落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面对机遇,广大党员干部既要不断提升各项能力,努力让自己成才;又要端正态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断增强履职本领。(陈启西沈添福)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