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

2019-06-01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作者:周振国

  核心提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平坎坷成大道,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紧紧依靠人民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平坎坷成大道,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在党的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预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70年。党顺应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群众焕发出强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面对艰难困苦,广大人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挺起脊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筑牢根基。建设年代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无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和历史功绩。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是人民意愿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是必须坚持的成功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历史主体作用。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懈奋斗,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委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解放进行了无数不屈不挠的斗争。各种政治力量提出过不同的救国图存方案,都一一宣告失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解放带来了曙光,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各级政府一律冠以“人民”的称号,标志与旧政权的根本区别,表明执政权力来自人民,执政为了人民、执政对人民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所在。人民群众在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同时,通过监督权力运行,促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毛泽东同志同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著名的谈话,讨论共产党执政应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事实也一再表明,只有自觉接受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增强执政底气。70年来,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信赖和监督,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紧紧依靠人民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我们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支持,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握导向性、全面性、过程性、具体性和评价的唯一性原则要求。所谓导向性,是指发展为了人民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强调这一价值追求,必须突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解决好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同时,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通过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所谓全面性,首先是指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同时又是发展的目的;其次发展的内容是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所谓过程性,是指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长期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所谓具体性,是指以人民为中心要具体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让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所谓评价的唯一性,是指发展绩效要以人民的评价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及时回应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改进工作,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他强调,“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只要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一定会充分涌流,汇聚成铸就共和国发展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的磅礴力量,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周振国)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