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 抗灾救灾中多位一体的“立体式救援”

2021-07-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静宁

  张静宁

  自然灾害面前的险情救援能力,是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在近期河南暴雨的救援中不断得到印证。

  2021年7月20日起,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新乡、开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河南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洛阳等地共有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在这样罕见的极端自然天气造成的灾害中,多方社会主体竭尽全力抗灾救灾,显示出了立场一致、分工明确、全民参与的“立体救援”格局。

  灾难险情冲击下,形成多方救灾合力

  从近几年发生的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灾难救援来看,当前我们的救援力量逐渐形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解放军、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民兵、应急管理部等组成的应急救援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系统的反应机制、专业的知识、装备以及完善的组织架构,由宏观层面统一调配。

  在此次河南暴雨中,他们的身影塑造了无数感人瞬间。在汛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中部战区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派出3000名解放军赶赴河南缓解汛情,为防止管涌导致决堤,解放军们用手刨土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置,他们冒着暴雨站在泥中,加固河坝;此次救援中打通生命通道的“黑科技”也备受称赞,如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的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为一直没有通讯信号的受灾群众带来了五个小时的通讯信号。

  第二部分主要是社会专业救援力量。我国现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多是本行业或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分布在医疗行业以及灾情相关的企业单位。

  比如此次备受关注的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志愿者、以及因捐赠物资受到舆论称赞的鸿星尔克、蜜雪冰城等企业。还有类似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河南省物业协会等各地民间行业协会,都参与其中,也成为社会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重要补充。

  第三部分主要是近两年快速崛起并逐渐专业化的民间救援机构。它们随着这几年实际开展的救援项目日益规范化、成熟化。他们大多是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间救援组织有蓝天救援队、中国红箭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公羊队、绿野救援队等。还有一些地区性的民间救援分队也陆续出现在部分灾区一线,从此次河南暴雨的救援情况来看,这股来自民间的救援力量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和强大。

  第四部分救援力量是在此次救援中最新颖、影响力最广泛的网络救援力量。所谓网络救援主要是指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求助信息及救援公告,搭建信息收集通道并传递灾区实时情况。

  如7月20日晚间,大学生Manto在腾讯文档上创建的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仅两日浏览量便达到250万次,类似救助信息与网络互助通道成了此次灾情中来自“普通人的微光”。

  日益规范化的民间救援力量

  我国现有的多数民间救援队伍,大多是从汶川地震之后开始逐渐萌芽,在2015年、2016年前后井喷式发展。

  早期,这种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其“纯民间”的主要性质都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就是救援队没有“名分”。由于民间救援队没有救护、行医权,“只能搜,不能救”的制度障碍,是众多民间救援队面临的尴尬。再比如不少救援队都属于非营利组织,这让规模逐渐扩大的部分队伍存在资金匮乏、资源短缺的问题,进而影响救援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短板就是民间救援队人员的技能培训,救援队内部技能严谨化和服务的专业化方面,都缺少相关的认定标准。

  近几年随着国家应急政策的完善和部分地区政府对救援队的支持,不少民间救援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像网友较为熟悉的蓝天救援队和公羊队,其资金来源也主要包含了会员、社会捐赠以及政府部门支持多个方面。

  此外,越来越多的省、市、自治区逐渐开始设立各自的授权队伍,不少队伍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协会的形式注册或挂靠到主管单位上。

  而就队员的专业性来说,较大的救援组织内部都逐渐展开了有周期性的培训活动,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于不同的救援组织侧重方向不同,其专业性考核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北极星救援队主要聚焦在山地救援领域;南北道无线电救援队主要以道路救援为主。总体上说,民间救援组织的专业素质和救援能力正在得到明显提升。

  从此次河南的救援情况来看,有一百余家民间救援队在郑州市慈善总会成立的“7.20洪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报备,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救援工作。

  蓝天救援队多名救援人员在午间深入当地灾情严重区域进行救援工作

  蓝天救援队、北京绿舟救援队、公羊队、猎鹰应急救援、曙光救援队都派出了多个梯队,分别前往灾情严重的不同地区,它们内部大部分有严格明确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救援经验。虽然目前针对社会救援组织的发展规范及相关标准还未能充分完善,但是民间救援组织在灾情救援中起到的重要支持力量和专业化发展方向正在成为共识。

  暴雨中的社交化网络救援

  网络式救援可以说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救援方式之一,主要是网友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扩散救援联系方式和灾害防范自救指南,以达到对更多普通人的救助目的。

  此次河南暴雨中,网络救援的力量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其主要的救助方式有三:

  一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主的求助信息传播。自7月21日起,微博陆续置顶 #河南暴雨互助#、#河南暴雨救援#、#防汛救援第一线# 等话题,数千万条求助信息在这些话题下被大量转发;

  还有不少官方组织通过微博发布需要的物资与受困情况,通过网络搭建起了灾区与救援队之间的“生命桥梁”;

  此外,主流媒体通过文字和短视频实时播报本地雨情、交通路况、灾情救助、辟谣信息等情况,也都在不断地帮助灾区中的人们脱离险境。

  河南广电官方 APP 旗下的官方微博 @大象新闻 扩散 #河南暴雨互助#话题通道

  二是以短信、表格、文档等方式传播的救援人员信息。由于暴雨导致的通讯基础设施中断,很多群众无法通过网络发出求救信号,这让微博求助号码1069009009“派上用场”。可以在没有4G信号的情况下,通过短信获得救助。

  而以Manto创建的《待救援人员信息》为代表的文档表格,在石墨文档、飞书文档、有道文档上也都出现了类似的传播。其中不仅包含了灾区个人的求助信息,还囊括了避险地点、漏电地区、救援队信息、医疗信息等大量救助内容,支撑着河南本地与外界的信息大规模互换。

  三是以各类APP为主的互助专区,最显著的便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多个相关产品。他们上线的“互助地图”板块,包含了当地最新的市民互助点、联系电话及受困情况等。

  而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开设了“河南暴雨”等相关专区,通过视频方式发布互助信息,不仅通过可视化的特性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具象的指引,也透过短视频的方式形成了全国网友的共情和共识。

  不论是哪一种救援形式,此次郑州暴雨的整体救援机制所形成的巨大救灾合力,有目共睹。这种多方参与、协同救灾的“立体救援”模式,是在面对重大灾难事件时,群众自发产生的,他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于救灾信息的传播和救援第一线。这不仅是人们朴素道德情感的自然抒发,更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