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宪忠:新旧动能转换当务之急是推进制度、知识和人才“三大供给”的变革

2018-04-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如果没有创新制度供给、创新知识供给和创新人才供给,任何供给侧的创新驱动都不可能获得成功。”4日,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俞宪忠在做客大众网演播室时做出这样的论断。他认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当务之急要做的是,把握供给侧创新驱动的主线,持续推进制度、知识和人才“三大供给”的变革,并通过劳动就业从劳动密集到知识集约的升级转型,在全球化层面上寻求创新性的超边际选择,从而避免有可能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国际竞争力。

  招商引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引“制”、引“知”、引“智”  

  

  “有媒体分析说,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山东终于认识到了自己落后了。落后不是关键,认识到落后的根本原因才是关键。”俞宪忠说,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由理念扭曲和制度失灵而导致的教育落后和人力资本质量低下,以及由此决定的知识创新能力劣势。

  “为此,山东必须通过制度变革来寻求能够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创新知识增长的有效发展路径。”俞宪忠认为,通过市场化公平竞争的制度变革而创建出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和高效创新的制度环境,不仅可以减少和防止高质量人才的流失,而且还可以从国际社会中引入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发展人才,市场化公平竞争和教育发展本身还可以培育和造就更多高质量人才。

  俞宪忠说,中国长期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的招商引资仅仅是次要的物质形式或商业载体,比之更为重要的是招商引“制”、招商引“知”、招商引“智”。增长的实质在于创新制度结构、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人才涌现,这都是山东经济实现供给侧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如果没有创新制度供给、创新知识供给和创新人才供给,任何供给侧的创新驱动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供给侧改革成功和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仅仅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这“三大供给”同时出现和良性互动的结构性结果或发展函数。这一认知应当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警觉。

  俞宪忠提出,在供给侧创新驱动过程中,制度创新是前提,知识创新是支撑,人才创新是引擎。三大创新的有机协同将会有效创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质均衡,由此方能彻底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性,这就是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乃至中国未来实现由供给侧创新驱动的升级转型过程。

  新旧动能转换要实现劳动就业从劳动密集到知识集约的升级转型  

  

  “众所周知,当前无论是中国每位就业者人均还是全体国民人均的GDP水平,不仅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而且也显著低于国际社会的全球人均水平。”俞宪忠认为,出现这种差距的核心问题是整个就业质态的劣质低效。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较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就业理念及其制度上长期奉行劣质低效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上劳动者个人不能通过高质量就业而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全面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及时升级换代为科技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宏观层面上也仅仅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俞宪忠认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就是劳动就业从劳动密集到知识集约的升级转型。

  他进一步解释说,山东和全国一样,长期致力于实现数量型充分就业,由此而导致了劳动边际效率为零甚至为负的大量隐性失业存在,而迄今仍然对数量型就业模式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其主要表现是:劳动力市场缺乏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城乡二元割裂的就业制度依然存在,国有垄断经济中存在着大量隐性失业,政府部门过于庞大而且人浮于事等;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无法主导就业过程,“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就业难)等。不仅迄今无法实现创新驱动和有效供给所需要的高质量充分就业,而且与此高度相关的产业升级换代也困难重重,山东整体经济缺乏足够有效的国际竞争力。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所需要的并不是低质量人力粗放投入的数量型充分就业,而是以市场化知识创新能力所支撑的质量型充分就业,也就是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在于:高知识素养、高创新能力、高产出效率、高收入水平、高偏好满足、高职业精神和高国际水准等,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供给侧产业升级转型的创造性支撑力量。

  俞宪忠提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优化改进其劳动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同时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从而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只有加速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劳动发展战略的转轨力度、推进速度和制度配套之间的有效协同性,从而促进山东乃至中国劳动就业和产业升级的长效繁荣,经济新常态及其国际竞争力也会由此而自动生成。

  深度融入全球化竞争,山东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变大省为强省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深度融入全球化竞争过程,依此才能有效跳出封闭依赖的劣质均衡陷阱,才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变大省为强省。”俞宪忠说,世界银行等断言,“‘更加全球化’的国家比起‘较不全球化’的国家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作为一个人口超1亿的大省,全球化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重大约束条件,山东只有加速提升自身的全球化眼光和国际化程度,重构其发展理念和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创新驱动、赶超效应和转型升级。

  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全球化眼光和国际化程度,俞宪忠认为,山东未来的经济发展转型只有在对外开放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在劳动就业和产业升级这两大重要的供给侧发展领域,彻底放弃主要依靠低质量人力投入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于全球化知识创新竞争的国际背景,采取知识创新或科技集约型发展战略,充分开发山东自己理应具有或长期隐匿的后发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供给侧经济发展的卓越转型和高效升级。

  俞宪忠说,全球化带来的强烈外部冲击绝对不是坏事情,因为这会迫使或激发我们做出某种适应性变革。问题在于转轨关键期的中国怎么去应对。在传统发展路径和固有模式上的任何边际努力都会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而只有在全球化层面上致力于积极寻求创新性的超边际选择,才有可能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选项,从而有效避免有可能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山东和全中国一样,发展所需要的绝不是吃“止痛剂”而是除病根,不是消极改良而是卓越转型,不是延缓某种劣质低效的发展趋势而是要重新寻求创新驱动的变革方向。

  俞宪忠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幅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就是强化全球化竞争理念,在此基础上依靠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强大驱动力量,将整个国家经济从劳动密集导入知识集约的市场化发展轨道,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供给侧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富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经济新常态。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