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10-2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张凤莲

  张凤莲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从“两个结合”的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是人类在迎接挑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自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崛起,都以文化的创新和文明的进步为基础与先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具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转型,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的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生共长、互促互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价值目标,让人们过上物质富裕、精神满足、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回答了文明建设谁来建、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通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通过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等,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选择。

  2.从“两个结合”维度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结合世情国情,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博采世界文明之精华,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如何建设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能够科学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社会主义文明。这种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比,是文明形态的质的变化,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和优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质的变化: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经由“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在发展中不断增添时代元素和现代内容,成为具有现代形态的新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具世界各民族文明精华的文明。多元多彩、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具有“类文明”性质的文明新形态,是兼具世界文明精华的现代文明形态。

  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巩固文明发展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担当推动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任,增强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中,按照文明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华民族当代实践,找准“两个结合”的契合点,发挥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才能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获得不竭的内生动力。

  激发文明发展的活力。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那些不能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条件变化而创新的文明,都避免不了中断、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创新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只有在守正创新中才能不断走向丰富发展。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和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预料的诸多挑战和难题,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价值取向,坚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激发文明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不断应对挑战、突破难题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厚植文明发展的根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传承中华文明已有成果,赓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发展的人文根基和深厚沃土。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史、丰富内容等的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研究阐释好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文化滋养。

  增强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尽管出现过和存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多样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互鉴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传承弘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统,秉承天下情怀,跨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精华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张凤莲,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当前,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详细]

    10-27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两[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两[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回顾过去10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汲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力量。[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详细]

    10-25 11-10 光明日报 分享
  • 要怀平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怀平常心,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着一件办、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详细]

    10-25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强媒体合作 讲好丝路故事

    在深入对话交流中,两个分论坛活动圆满落幕,大家畅所欲言、意犹未尽。展望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与会人士认为,记录历史、报道事实、沟通民心,共同讲好丝路故事,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正能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体责无旁贷。[详细]

    10-25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全球治理新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详细]

    10-23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为一条文明之路,丝绸之路的价值不仅在于商贸本身,而且在于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交往推动人们和平相处的道路。人们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积累了人与路的深厚情感、人对路的强烈认同以及同行者的归属感,拉紧了情感纽带。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承载着[详细]

    10-23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筑牢县域高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数字经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详细]

    10-19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