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2021-02-20  来源: 理论学刊 作者: 陈晓霞

  摘要: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文化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根基牢固了才会有枝繁叶茂。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对乡村文化建设不重视、公共文化生活空心化、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和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搞好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实施文明乡村创建,加大乡村文化发展传承,注重新时代乡村文化培育,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可保障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能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且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抢抓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主动趋利避害,勇于担当作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看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效果和小康成效,主要看“三农”工作成效。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也是亿万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既能形成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能有效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文化是乡村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着浓郁的人文和乡土气息。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和公平交换。乡村文化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及先导。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西方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内在断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乡村文化出现了根基弱、种类少、底蕴薄等问题,文化作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还较为突出;有些人是非、善恶、美丑不分,道德观念缺失或模糊,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现象久治不绝,妨害人民生活、突破道德底线、有损民族感情和国家尊严的事件不断发生。乡村社会道德失范体现在乡村理想信念缺位,传统集体经济趋于衰退,基层党组织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漠,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一些乡村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观念不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各种公共道德失范现象。一部分乡村居民道德观念偏移,政治信仰缺失,没有道德目标,缺乏奋斗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有的甚至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有些人把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观念扭曲,团结友爱、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被忘记。

  乡村社会道德失范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消除乡村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必将影响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村民道德水平提升,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乡村连着千家万户,乡村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阵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广泛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有效发挥文化的功能与效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保证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要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必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布局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实施,事关城乡平衡发展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改变广大农村封闭落后的思想文化状况,打破农村经济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壁垒,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需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发展。

  (一)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风文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使农民的文化水准、思想道德得到有效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发展,促进崇尚科学、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美丽乡村蕴含着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充实,整个乡村乡风文明、风貌美丽等意蕴。乡村拥有丰富的道德资源,既有历史文化,也包括民俗文化等。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乡村文化资源异变、村庄空心化等不良现象,乡村从物质到精神缺乏应有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乡风文明建设要留住“乡愁”、留住“根”,这是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可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推进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提高广大乡村农民的社会道德水平,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需要

  费孝通先生曾强调:“无法”并不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百姓的精神家园,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要有文化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守护者,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内部动力,在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社会公德有利于推动和实现由传统文化心理向现代文化心理的转型,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就是发挥思想道德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夯实道德基础,举精神之旗、建精神家园。

  (三)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

  通过乡村道德文化建设,能够培育乡村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感,提升其道德判断力、增强其道德责任心和道德践行能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道德、有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传统乡村是一个熟人共同体,相对封闭落后,村民的主要活动就是农业生产,家族意识和血亲观念强烈,村规民约和道德舆论是调节乡村内部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由以熟人为主逐渐转为以陌生人为主,交往领域由现实公共生活领域扩展到了虚拟公共生活领域。新的交往主体和交往领域迫切需要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既体现民主法治精神,又体现村容整洁、讲究卫生、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公德的建立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诚信友爱。文化既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塑造,又能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的生活富裕、科学治理、文明乡风、宜居生态和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相互影响、制约、支持和促进,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长时间积淀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乡愁记忆不断模糊,一些农民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识,原有的淳朴感情逐渐淡化。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各种金钱诱惑冲击着乡村青年人的思想,传统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一些传统民间文化技艺相继消失。面对种种不良状况,迫切需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保障。

  (四)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是对中国优秀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秉持了民族文化之根,坚守了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的呼声。美好生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公共道德环境的要求亦更加迫切,因为残酷、自私、偏见、歧视、专横、贪婪、不公平等道德失范现象,不仅破坏政治决策、公共秩序、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而且会在社会上不断造成新的差距、断裂、冲突、冷漠、仇恨等。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人文、思想、道德等内涵,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农村文明新气象。为了避免在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城乡发展失衡,避免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而城乡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力度。在乡村文化规划建设中,要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环境、城乡规划设计、制度体制运行等整体入手,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发展。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遵循。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生产劳作、乡村风貌、农业产品、节庆活动等是乡村特有的文化载体,要不断设计开发出特色文化旅游新产品,将乡村本土文化呈现给广大游客,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五)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产业化、产品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许多乡村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经营逐渐被规模化经营取代,大量农副产品用于市场销售,农民成为一种重要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建设必然被提到日程上来,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道德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三农”工作的质量,而且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化改革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符合更高要求的公民意识,处理好权利及义务等各方面的关系。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文化制度作为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代表着社会的基本立场,往往深度地融入传统、习俗和惯例等社会各项制度之中,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植根于社会、集体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之中,规范和约束着整个社会的行为,并构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格局,中华文化的根脉及基本内核在乡村。乡村文化是传统乡村治理的文化基因、伦理基础和精神纽带。乡村文化在千百年来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城乡一体化发展使乡村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一些农民对乡土情结、血缘宗族、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度降低,主体意识越来越淡薄。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短板,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比城市落后,乡村治理水平不高,乡村传统精神文化、思想观念与道德伦理式微。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对“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六)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个人品德是建设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保障。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并从内心深处建构起自觉的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绝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也绝不是慑于社会压力而遵守社会公德,高尚的个人品德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乡村全面振兴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行为取向,加强道德风尚建设有利于广大乡村塑造新时代农民形象,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五位一体”价值的认知。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可使农民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同向一致,使广大农民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和要求,明确社会主义新乡村公德观的内涵,不断提升农民整体道德文化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