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朱 隽
从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中汲取抗灾经验、坚定稳产信心,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
尽快补齐设施短板,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
今年主汛期,受台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影响,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局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技指导,组织农民积极补种补救,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坚决打赢抗灾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这场硬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我们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抓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三农”这块压舱石牢牢稳住了预期、稳住了物价、稳住了经济大盘。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新起点上,我们的粮食生产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这个难不只难在粮食需求依然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也难在如何在稳住“量”的基础上提升“质”,更难在如何科学有效应对各类灾害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粮食稳产丰产,需要“天帮忙”,还需要“人努力”“政策实”。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增多,给粮食及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天公不作美时,惟有更加主动作为,方能迎来丰收。比如,洪涝灾害后,应第一时间抓紧抢排田间积水,抓好灾后田管和改种补种;灾后防疫防虫也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正常生活秩序,才能及早让粮食生产回归正轨。
在闯过“台风关”“洪涝关”“病虫害关”等一道道关口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积累着抗灾夺丰收的经验。比如,一定要把灾害的不利影响估计得更足,一定要把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更紧,一定要把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科技推广等机制构建得更完善,一定要把科学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灾后生产的举措落得更细更实。正是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周全准备,今年夏粮生产虽然遭遇严重“烂场雨”天气影响,但仍然实现了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当前,正值秋熟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中汲取抗灾经验、坚定稳产信心,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就能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短板仍然存在。不少地方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一些地方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从长远看,应当尽快补齐设施短板,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创新,着力实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的突破,比如培育气候适应型作物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抗旱保墒等适应技术,让粮食及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全方位夯实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必将为促进大国粮仓根基更加坚实增添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牛乐耕
最终目标是放大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作用,让更多改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地区。[详细]
调查研究是基本功,必须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党员干部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涵养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开展各项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详细]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需要持续深化、不断提升的过程。扎实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不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详细]
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需要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秉承系统思维、实践思维、创新思维、发展思维,扩展育人空间,整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彰显学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详细]
循着绿水青山的脚印,如今的山东,散发着更加迷人生动的魅力。当前,我省正奋力“走在前、开新局”,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上,绿色之风将吹遍齐鲁大地。[详细]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详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坚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强调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化学反[详细]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研成果涌现的重要条件。开展基础研究,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既需要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也需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面向世界[详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详细]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