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

2023-11-2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沈若冲

  沈若冲

  “微笑精灵”江豚又回来了!前不久江苏南京市开展“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200多名市民作为“江豚同步调查员”,用相机定格下“微笑精灵”一次次嬉戏、腾跃的身影。监测数据显示,11月7日至14日期间,长江江苏段共观测记录到长江江豚86头次,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岸在变绿,水在变清,一度成为濒危物种的“微笑精灵”江豚如今频频露脸,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嬗变的背后,有“十年禁渔”的久久为功,更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勇毅笃行。正所谓,认识决定眼界,理念决定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强调“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为我们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论。新时代以来,始终把自然生态系统当做“有机生命躯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变化振奋人心、成就举世瞩目。

  “有机生命躯体”,说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中这段话体现出中国古人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几千年来,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道理,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恩格斯说“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由此观之,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有机生命躯体”,既是传承千年的智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和自然生态观的创新发展。

  正如人体通过代谢进行能量转换、依靠免疫系统抵抗病毒,自然生态系统这个“有机生命躯体”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关键要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新时代以来,码头、砂厂、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破解“化工围江”,长江大保护护航“一江碧水向东流”;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呵护“万类霜天竞自由”;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种草,绿色版图不断延伸,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走向“绿进沙退”……实践告诉我们,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就能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进一步看,自然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肌体健康,必须把握自然生态系统这个“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更加注重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有效性。内蒙古乌梁素海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就是有力证明。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深刻认识到问题表现在湖里、根子在岸上,治沙造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等多管齐下,成效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把握自然规律,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做好各项工作,“把握规律性”都是一个重要要求。把握“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如此,我们看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亦当如此。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网络空间秩序直接关系到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安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空间治理,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有助于形成匡扶正义、弘扬正气的舆论格局,建立包容[详细]

    11-24 16-11 光明日报 分享
  •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国内与国际资源、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力量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升金融高质量服务能力,提[详细]

    11-24 16-11 光明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把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用制度理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能极大提升不同地区坚守自身战略定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中车马炮各展其长,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详细]

    11-2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用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就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生产、生活更加健康、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有利于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联弹“生态协奏曲”,加强一体化生态治理,就能创造更多发展红利。[详细]

    11-2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我们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使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发挥更大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中国之治”新优势。[详细]

    11-22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组织动员职工群众为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奋斗

    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服务职工本领,真心实意为职工说话办事,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详细]

    11-22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越是问题复杂、任务重大,越要以稳谋进、以进固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进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信心十足,步履坚定。[详细]

    11-21 09-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

    我们要以回答文化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文化法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问题中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拓展文化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增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继续开辟文化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夯实文化法学的话语体系根基,结合文化法治建设实践进行话语构建,努力把我们的思想理论优势真正转化为法学话语体系优势。[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

    我们要以回答文化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文化法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问题中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拓展文化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11-2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