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盘棋 共谱协奏曲

2024-07-1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林 琳 韩春瑶

  林 琳 韩春瑶

  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别大,“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思维回答时代命题,以改革举措破解发展难题。

  神州大地,精细描绘的协调发展工笔画,自细微之处延伸至广袤领域,“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特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湖南长沙宁乡市,2023年仅储能材料产业规模就将近600亿元,在储能材料、生命科学等产业集群带动下,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位于宁乡高新区的长沙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好,我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厂办经理曹超初说。

  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政策体系,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一项项改革举措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千亿县”达59个,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强化。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程铄钦等一批年轻人回村创业,以矿坑边的咖啡馆吸引游客,并探索联农带农益农机制。“靠特色产业,靠联动机制,村民收入更多了。”梅溪镇副镇长赵雯深有感触。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一系列改革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3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亿万农民的创造力不断迸发。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河南周口太康县,村卫生室门诊医保结算改革让村民在村里看病更方便了。“以前村民为了用医保,舍近求远去镇里、县里,现在村卫生室就能报销医药费。”毛庄镇三里桥村村医郭景华感受很明显。

  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推进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一个个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举措,使城乡融合发展的成色更足,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更牢固。近年来,全国人口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塑造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的新脉动,为塑造区域经济新格局掌舵领航。

  ——改革,于关键处落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

  以协同改革推进协同发展,三大动力源输出强劲动能。

  在京津冀,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在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参与、协同改革,培育链主企业,拓展应用场景,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携手港澳加快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合作平台试验示范作用。

  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

  ——改革,在全局上谋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看西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锻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东西部协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看东北,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看中部,协力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畅通区域成果转化通道,提升科技体系服务能力,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看东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化。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彰显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大牵引作用。

  着眼全局,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全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日益增强,全国一盘棋不断走深走实,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建设统一大市场

  畅通国内大循环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深层次堵点……新时代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加快。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不出村就能取包裹,现在网购可方便了。”山东鱼台县王鲁镇张庙村电商公共服务站,村民张庆丽开心地取到了快递。服务站旁,生鲜企业接连收到快递订单,生鲜产品被装进一个个快递箱发往城里。

  “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一系列改革部署,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国内大循环的新空间。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点击‘川渝通办专区’,就能够实现保险关系转移,全程不超过1小时。”重庆市大渡口区社保中心,从四川来重庆养老的钟先生想把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转过来,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很快就办好了。

  交通通信、医疗卫生、就业社保……重庆和四川深化政务服务合作,不断扩大“川渝通办”覆盖面,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

  同样的改革,在许多地方推开:成立跨省份联合服务中心,跨省份一体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大项目入驻……以一体化的思路和改革举措,促进生产力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加强规则机制衔接。

  在生鲜超市购买标有“湾区认证”的产品,已成为广东广州市民吴女士的习惯,“产品有认证,吃起来更放心。”手机扫描“湾区认证”二维码,产地、检测报告、认证证书等信息一目了然。

  “湾区认证”是推进粤港澳质量认证领域规则衔接的重要举措。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公布15项“湾区认证”项目,三地统一规则和标准,“一次认证,三地通行”,助力企业提升销量、拓展市场。

  规则和标准是互联互通的关键。京津冀推出86项共同标准,涉及交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长三角施行36项共同标准,涉及数字政府、交通等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公布183项“湾区标准”……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强化,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

  新时代新征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

    营商环境像个大磁场,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落,人才就往哪里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个长期工程。坚持久久为功,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一项一项制度去完善,共同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定能让云岭大地长出更多吸引“金凤凰”的“梧[详细]

    07-0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理论强才能底气足

    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坚定信念、强大底[详细]

    06-25 15-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征程上,广大高校要勇担使命、贡献力量,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详细]

    06-25 15-06 人民日报 分享
  • 西墙峪:山纵好后勤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今天,让我们走进“沂蒙红色堡垒村”——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感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凝聚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详细]

    06-19 15-06 大众网 分享
  • 点“废”成金,畅通低碳循环

    以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力点,以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为突破口,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创新链就能更好融合。[详细]

    06-11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担当作为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详细]

    06-11 17-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用好沂蒙精神这个传家宝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沂蒙精神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踔厉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大力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沂蒙精神这一丰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详细]

    06-08 16-06 大众网 分享
  •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详细]

    05-29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重在知行合一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每一名党员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课题。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也要求我们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善于从中华优秀[详细]

    05-29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服务更贴心,金融更惠企

    金融服务,连着企业经营的“小生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让金融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前进动能,更好为经营主体增信心、为经济发展添活力。[详细]

    05-28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