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4-11-2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阮一帆

  阮一帆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个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提供更丰富更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方面,要在更丰富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需要指出的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产实践活动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精神文化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在更优秀上下功夫。精神文化产品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生命线,多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共同享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在要求。我们不但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且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共同享有精神文化产品。为此,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可建立移动书房、口袋图书馆、乡村书屋、村史馆、文化服务站等,并以“订单式”“定制化”的模式向基层一线输送精神文化产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推广优质的数字公共文化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便捷享受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富有凝聚力的精神家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于人们通过精神交往凝聚价值共识,共建具有高度认同、富有凝聚力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浸润和感召作用,以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凝聚价值共识、汇聚精神力量。构建共同的心理认同基础,强化个体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深度精神联结。建设富有凝聚力的精神家园,还需要倡导健康理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健康理性的精神文化消费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发挥着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作用。要引导人们理性审视自身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摒弃“符号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形式,培育精神文化消费的价值理性。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教师要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11-07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

    11-07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一垄一亩载民生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关系到十几亿人的饭碗问题,要常抓不懈,打好持久战。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牢不可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详细]

    10-29 14-10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势蓄势,借势乘势

    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详细]

    10-29 14-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