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张晋藩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度过的,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知史才会爱国,学史更能明志。1950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研习法制史。求学路上,何思敬先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讲的很多东西,我一辈子受用。比如他讲外国法律史时,强调学历史是往后看,但人要往前看,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让历史里有用的东西为现实服务。1952年我毕业后任教,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工作至今,何老的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我现在也常常对学生讲,我们不仅要用放大镜看历史,还要用望远镜看历史,看看历史发展的前景是什么,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历史的目的。
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也是为了认识现实、革故鼎新。中国人应该研究好中国法制史,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为现实提供有益的、科学的、历史的借鉴。1979年以前,国外曾召开过3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都没有邀请大陆学者参加。日本、美国的法制史专家来华交流,说没有邀请的原因是不知道该请谁,也不知道中国有什么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立志要把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1979年在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大会上,我就提议集结全国力量编成一本像样的中国法制史著作。然而,当时全国搞法制史研究的也就20人左右,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研究基础、资料状况,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成熟。尽管如此,我那会儿就是有这种决心,一定能够把书编成。经过多番努力,这部共分十卷、以断代史为基础的《中国法制通史》终于在1999年问世。从这套书开始,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中心牢牢建立在了中国。包括这套书在内,我们还历时23年组织编写了《中华大典·法律典》,历时16年完成了十卷《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中国法制史著作。有的著作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让外国学者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法治文明,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如今,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对象更加明晰、结构范式更加确定、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当前,我们更加紧要的事情就是培养人才。这句话不是空的,也不是口号,而是现实地摆在这儿。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我们的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做研究。搞研究必须创新,论文选题一定要有新意,辛辛苦苦弄一个重复性的选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此外,还要经常回过头去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国法制通史》这部“争气书”,如今在我看来,民法史和经济法史部分远不够详实,也缺少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梳理总结,还需要补充、修改、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94岁了,身体小毛病不少。眼睛不大好了,查阅文字资料得用12倍的电子放大镜。但只要身体能顶住,我还要再多读一点东西、多做一些研究。现在每天还能工作三四个小时,做一点学问,每年还是会去学校给博士生上几堂课。党和国家授予我“人民教育家”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要倍加珍惜、不懈奋斗,不自满、不偷懒,继续潜心研究、认真教学,将所有为学、为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责任编辑:牛乐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