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于洋 李晓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动力所倚与成效所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初心使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人民参与改革的磅礴伟力,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改革之价值所归: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纵观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稳步前进并持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赢得了人民信任,得到了人民支持。正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终旨归,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期盼和需求日益提高。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教育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等。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必须紧密围绕人民的切身诉求,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推进医药卫生、就业增收、教育住房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紧跟人民的关切,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切实受益。
二、改革之动力所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回首40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始终贯穿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改革主旋律。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到医疗制度的创新,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都密切结合人民群众诉求,确保改革决策反映人民意愿、改革过程依靠人民力量、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生活。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做到改革依靠人民。首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改革信息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政策,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意愿。其次,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通过扩大民主参与的途径,丰富多样化民主实践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确保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改革中的问题和建议,持续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和拥护。
三、改革之成效所判:人民群众是阅卷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确保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我们党开展任何工作的核心目标和评价准则。“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硬标准”。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阅卷者,更是改革的推动者。一些改革举措之所以萌芽而出,是人民群众率先敲开的大门。人民群众身处改革实践前沿,其意见建议对于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促进改革落地见效至关重要。坚持把改革成效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一是要用好改革落实机制,关键要看给人民群众办成多少实事,取得多少实效,将人民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升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成果能够转化为人民的实际利益。二是接受人民监督,把群众意见视作改革成效“最好的尺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用,改革必须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抓起,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依据民意制定和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真正触及人民内心需求,让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充满温情并可持续推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改革的核心位置,维护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路径选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广大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澎湃力量。
作者:于洋,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晓晨,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牛乐耕
奋进新征程,不忘来时路。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道上,让我们向千千万万的老兵们学习、致敬,凝聚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勇毅前行。[详细]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实好改革举措,必须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强干部队伍,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详细]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详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组织部门身在其中、重任在肩,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学在深处、干在实处,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凝结着党和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跨军地改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富国和强军,着眼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详细]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在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详细]
社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对于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汇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背靠祖国的强大支持和粤港澳大湾区广阔腹地,依靠自身不懈努力,未来的香港将更加光彩夺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