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郭冉 金艳霞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出发,分析其重要性,探讨了通过红色资源育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等途径来推动新时代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支持、网络教育、文化认同等具体实施路径,阐明保障机制与激励措施。通过政策、教育、实践多方发力,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广泛传播,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资源;网络育人;文化认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框架下,推动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与共享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共同体感知。促进各民族间形成以团结与和谐共生为核心,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共荣。核心理念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强化民族团结、推进文化认同等。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的互联互通,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红色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认同。通过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认同的“四位一体”模式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能够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各民族在共同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共同依归。通过深化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强化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和共同理想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凝聚力。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平等参与和共享成果,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新时代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青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先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增强对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使其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实践,成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资源作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培育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能够帮助青年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高校应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将党史、国史、民族史和改革开放史融入教学内容。组织“红色文化”展览、播放红色电影、举行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可通过挖掘少数民族的红色文化故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和展示,增进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间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通过实践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青年团结合作的现实基础。实践育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实践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帮助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可联合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民族团结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民族青年学生前往不同地区进行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促进民族间互助合作,让青年学生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依托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不同民族的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及实习机会,促进青年在劳动和经济建设中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
(三)加强网络教育,拓展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途径。网络是当代青年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教育手段传播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极大地提升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部门可联合互联网企业开发多语种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在线课程、视频教学、互动游戏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是促进文化融合和精神认同的重要手段,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是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渠道,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可利用社媒平台发布民族团结故事、开展民族团结主题互动挑战等活动,吸引青年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例如开展“讲述我的民族团结故事”短视频大赛,鼓励各族青年用他们的视角分享民族团结的经历与感受,在青年群体中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
(一)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应进一步完善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长期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学校、机关单位的教育内容之一,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实践育人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母语的同时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政策应与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就业培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参与到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增强其对共同富裕的信心与民族认同感。
(二)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在新时代,对青年群体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好的任务。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教育、文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构建一套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各级单位在民族团结教育与实践中的实施效果。教育部门可根据学校在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课程设置、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表现定期进行评估与反馈,对于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民族团结事业,激发文化创作者和社会活动家的积极性,通过文艺创作和社会行动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打造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实践育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打造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可以有效推动各族青年在共同劳动与生活中增进了解与认同。各地可以依托重大工程和社区建设项目,开展跨民族的实践活动。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项目中,广泛吸纳少数民族的青年参与其中,搭建各民族青年共同合作的平台,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与交流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形成团结意识。推动社区层面的民族团结示范项目落实,通过民族联合创建的方式,在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活动等项目中增强各民族青年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在社区建设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尤为关键。通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实践教育、拓展网络育人途径以及完善政策支持,能够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与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制度保障,新时代青年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出他们的青春力量。
作者:郭冉,山东建筑大学;金艳霞,山东女子学院
责任编辑:牛乐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