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吴秋余
开栏的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中有关注,有期盼,有凝聚共识的起点,有实践前行的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回暖向好,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微观主体密切关注,一些读者也在本报网络端留下思考和疑问。回应读者关切,本报今起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从一面观到多角度,从盯眼前到看长远,同题共答、解惑解扣,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发展大势,切实强信心、稳预期、促实干。
从媒体上瞧见这么句话: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相对好理解,“量的合理增长”到底有啥深意?现在老提经济增速“5%左右”,这算不算“合理增长”?
——人民网网友12****2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经济成绩单,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顺利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我们不妨就从“5%左右”说开去。
理解合理增长,首先可以从远期目标来看。按照我们“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第一步”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保持合理增速,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确保既定的长远目标顺利实现。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看,“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换句话说,只有保持这样的合理增速,我们才能保证“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努力让增速快于5%,从而更早实现“第一步”的发展目标呢?
的确,大家都希望经济增长快一些,但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增长速度也不是想高就能高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国家可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受到潜在增长率等多个因素影响。
就像田径场上的运动员,只有在身体、环境、心理等各方面因素保持最佳状态时,才能跑出最好成绩。潜在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现实中,经济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眼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挑战着实不小。在这样的状态下,“5%左右”是一个充分估计困难、实事求是的目标,也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对“5%左右”这个数字本身,很多人可能是“无感”的,但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比如,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经济。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是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与2024年5.0%的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未来,继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也需要经济保持合理增长。
又如,经济增长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而财政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合理增加,民生改善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这也是“5%左右”目标设定的重要考量。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从来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在实干中取得的。
再“合理”的增长速度,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如今,中国经济体量越大、质量越高,发展的要求和难度也就越高。这也意味着,实现经济合理增长,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对更大的挑战。
重视速度、不唯速度,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牛乐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详细]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天的理论版刊发钟才文署名文章,权威准确解读五个“必须统筹”的深刻内涵。[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这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也[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需要深刻领会构建清廉社会生态这一重要目标。[详细]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党员干部知重负重,在攻坚克难中练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铁肩膀、真本事,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详细]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我们要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得益于广阔的合作平台,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教育“朋友圈”越来越大。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区域教育合作,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详细]
通识教育不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但它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种子,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办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将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增强发展后劲,必将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助力。[详细]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村志是记录、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