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路子要走下去”

2020-05-06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作者: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胡义清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前往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强调“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

  “两山”理念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第一,立足于生态文明,“两山”理念对什么是发展有新理解。

  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又一次转型。生态文明社会追求的发展,是在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种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生态自觉为前提。它经历了“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和“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两个阶段,继而认识到了“金山银山换不回绿水青山”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宝贵真理。

  “两山”理念强调,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的本钱和潜力所在。要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础,追求整体和长远利益;不仅是物质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生态效率的提高;人民共同享有的不仅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还包括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生物种群的丰富多样以及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稳有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两山”理念对为什么要发展有新认识。

  人民的需求呈现阶段性特征。温饱问题解决后,人民的需要由基本的生存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安全的食品、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优美的环境更为渴望。

  但是,由于现代化时空压缩、内容叠加,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对为什么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例如,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社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GDP决定一切”。由此,在生态环境方面积累了不少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

  这一重要讲话传递出不为增长而增长,而以改善民生为发展宗旨的强烈信号。我们要进一步把握绿水青山的价值——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两山”理念在怎样发展上开辟出新路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在实践进程中,绿色发展的一大灵魂——“两山”理念已经融入主体功能区等空间格局划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

  一方面,保护好绿水青山。通过建立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对生态环境进行生命全周期保护。特别是,环保督察制度有力遏制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势头。

  另一方面,通过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探索有效的平台、手段和技术,拓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延伸产业链,增加绿色经济增长点,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让生态效益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同时,大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对河流、森林、山地、草原、荒地、滩涂等进行确权登记;生态管理中实行权责统一,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形成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征收资源税;实行生态补偿制、赔偿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等。

  此外,在国际环境治理中,主张“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合作,签署有关生态公约,并努力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力所能及地支持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环保事业。中国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保护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权。

  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这一语境中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面体现在发展的主体、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由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两山”理念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评价发展成效。摒弃以物为中心看待和评价发展,强调一切发展都应当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依靠人,坚持历史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因此,在“两山”理念的视域中,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

  实践反复证明,简单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如果为了发展而竭泽而渔、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是不可能有真正发展成效的。这个辩证关系应当搞清楚。

  二、在发展的主体方面坚持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的事业。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增强全民的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要坚持优质生态环境的公平性、公共性,让公园绿地等成为人民共享的生态空间,让人人公平地占有、使用、分配自然资源和生态利益。

  三、在发展的内容方面反对片面、坚持全面。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要科学衡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得到强化。特别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无视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人终身追责。

  四、在发展的时间方面强调可持续性。“两山”理念中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经济角度来看,既考虑产量又考虑资源存量。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要让可再生资源能够自我更新、环境能够自我净化、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平衡稳定;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可以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可以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五、在发展的空间方面要求均衡协调。突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缩小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间的差距。

  以上分析表明,“两山”理念对发展的评价更丰富、更全面、更科学。它不仅包括人类内部的代际公平,还包括生态环境承载的公平;不仅有纵向公平,还有横向公平,并通过横向公平确保纵向公平的实现。这是更高水平的追求。

  “两山”理念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的统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了一条通往绿色发展的正确道路,必将造福全国乃至全世界。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