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工艺须弘扬工匠精神

2018-06-19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作者:安徽省委党校 沈晓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新时代振兴传统工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重塑中国“质量时代”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来源于大众对传统工艺和传统工匠内在精神价值的认知和认同。传统中国社会拥有自己完备的传统工艺体系,这些工艺大多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的一种直接映射,以多样化产品解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因而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传统工艺体系之下,专门从事手工业的工匠也随之诞生。虽然古代社会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很多传统工匠掌握技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需要,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工艺无疑是类似文明活化石的存在,它在社会的变迁中一代代上承下传,顽强地保留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从中提炼出的工匠精神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传统中国社会中工艺都是匠人们手工操作完成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未改变。直到工业时代来临,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得机器逐渐成为生产的核心主体,在这种“工厂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多是高效的技术工人,不再是能工巧匠。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在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大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大众化与个性化、一体化与多样化的矛盾也愈发凸显,无论是个性化定制还是柔性化生产,都需要以人为本的工匠精神的回归。第二,精益求精。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工匠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器物制作者要把名字刻在自己所作之物上,以备检查和监督。虽然这一制度应该是当时对官府工匠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当时的大多工匠都是择一事、终一生,所以无论是社会选择还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业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第三,器以载道。传统工艺的器物也一直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器物身上所映射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还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那些实用的、体现价值信仰、生活智慧和人文韵味的,一直是中国匠作的主流。第四,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艺一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特征,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体现,是自然经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反映,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器物的设计和造型艺术上,也体现在其实用性与耐用性的考虑上,更体现在工匠们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保持上。

  

  振兴传统工艺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近百年来,伴随着现代化的脚步,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大量传统工艺逐步消失,现存的传统工艺形式大多已不再作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存在,其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如今传统工艺振兴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而传统工艺的振兴当然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化怀念来实现。以鲜活的姿态重新回归人们生活之中,才是传统工艺振兴的可行路径。

  

  一是要坚持备物致用的原则。中国古代工匠代表人物墨子曾提出过“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从传统工艺的整体发展来看,这一致用利人的观点时至今日仍然适用。社会需要可以成为激发传统工艺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样化,日用必需品的需要也已开始从“价廉”向“物美”转变,而传统工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表达恰恰是对工业文明的有益补充,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其对耐用性的传达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同样有着正向引导作用。

  

  二是要把握传承创新的关系。依于法而游于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一直是中国传统工艺遵循的规律之一。即便是在许多人都认为传统工艺日渐式微的时期,仍然有一些手艺人默默坚持着老手艺的传承,这份信念与坚守,其实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但传统工艺的传承不能停留在“高龄化”甚至“老龄化”阶段,青年传承人的培养,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要树立质量品牌的意识。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有的“老字号”享誉百年,恰恰是因为他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工匠精神,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脉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统工艺拥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印记。以安徽为例,徽州地区就拥有颇具特色的地方手工业体系,保存状况也相对较好,完全有可能从中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徽”字号品牌甚至是享誉世界的国家品牌,“徽匠徽作”,本身由于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心理烙印,具备情感效应积累的基础,也是讲好和传播好安徽故事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虽然是一种精神资源,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口号,它从自发到自觉,由个人到群体,稳定地存在于传统工匠的代代传承之中,工匠精神虽然可以广泛适用于诸多领域,但正因为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振兴传统工艺与弘扬工匠精神完全可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新时代的传统工艺依然可以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而工匠精神则可以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与现代生活衔接之桥。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详细]

    06-19 07-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

    [详细]

    06-19 07-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省理论惠民骨干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推动理论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切实抓好“提高情感认同百姓宣讲”工作,提高基层宣讲骨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6月13日至14日,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在济南举办全省理论惠民暨“提高情感认同百姓宣...[详细]

    06-14 20-06 分享
  •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应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弄明白历史怎样...[详细]

    06-14 09-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好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

    领导干部作风正派与否,对一个地方全面从严治党的小气候如何至关重要。当前,个别地方的小气候之所以还不正常,与当地领导干部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管党治党不够严格,对存在的问题不敢动真碰硬;也有的不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详细]

    06-14 09-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两条新经验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所...[详细]

    06-13 09-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注重基础研究 善于弯道超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珍惜这个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春天,将基础研究作为科研之本,将弯道超车作为跨越之策。我们要只争朝夕、勇于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基础研究为我国科技发展强健筋骨,以弯道超车打破一些...[详细]

    06-13 09-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领会新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是一部好学管用的理论武装重要辅助读物。好就好在,它不仅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思想特色和理论品格,而且为我们指明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的路径。要通过认真学习《...[详细]

    06-12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用全党大学习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目的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又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详细]

    06-12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建构与发展

    秉持中国特色、世界视野。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时应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是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本质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解决中国问题;又要树立全球视野,...[详细]

    06-11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