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摘要:当代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遮蔽”艺术教育本体的弊病,功利化“用”的思想导致艺术教育陷于技术主义危机,呈现为“人”的教育缺失、“族群责任”的失落。基于教育现实的反思,当前艺术教育亟需去除“功利之用”思想,树立族群“生存论”教育视野,以培养具备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个体、国家继承人为目标,建构艺术教育的学术之维。从去蔽的有效路径来看,则应从艺术教育学术化视野入手,一是以精英意识突破“乡愿”氛围;二是规格性教育突破经验主义教育;三是个性化教育体系突破僵化权威主义教育思维。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术化;育人
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书法艺术的应用性人才转型教育研究》山东省文化厅,编号:201338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编号:16BWYJ01
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构各层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反观发展盛景,在某些空间又存在尴尬夹缝。从现象层面来看存在盲区、误区、未落地区、麻痹区。从生存论层面审视之,其存有较有共性的本体遮蔽状态:一是艺术教育族群社会功能本体的遮蔽;二是常态化教育生态的遮蔽;三是反向力量对正向建构的遮蔽。剖析遮蔽,建构“去蔽”,是当前中国艺术教育重务。
一、艺术教育本体遮蔽的内因剖析
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二个层面,一方面为效益和资源盲目扩招;另一方面游离或背离艺术教育本体,呈现为形式主义盛行的情况。表面看各高校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特色专业建设,然而真正落实到位却似乎很难。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管理还是教育质量检测,都存在规格意识薄弱、引领性思想匮乏、专业本位认知模糊等情况,究其原因,存在艺术教育本体被遮蔽的情况:一是忽略或遗忘了艺术教育承担促进族群社会发展的顶点原则。匡正之则一方面需要坚持礼乐艺术教育协调群体、创生“文明化生活”[注:梁玖在《心划情体:书法艺术创作论》一文界定“文明化生活,是指人有精神气象地保存生命成长的生活方式”。参见梁玖《何路无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第330页。]的传统;另一方面当代中国艺术教育要建构基于学科的人学顶点视野,为族群奉献创生文明生活。二是存在艺术学科教育内外生态系统健康常态被破坏的情况。国内艺术学专业中各个领域都弥漫着功利主义气息,急功近利背离了“艺术学术”[梁玖在《艺术学》一书中界定“艺术学术是学术的一种,是艺术领域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是关于艺术的专门知识和理论”,指出其“术学”一体的特征。参见梁玖《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256页。]的本体。就教育内部生态圈来看,师资定位性理解、学生学习目的等诸环节都有隐性或显性“用”的主客关系。就外部生态环境来看,艺术教育文化链、国家评估政策、就业形势等环节,也留下功利主义可趁的漏洞,进而影响内部生态圈;三是存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反向力量遮蔽教育目标落地的情况。艺术教育的贯彻落实需要教育理念、规格、方法、技术路线。目前,艺术教育中常常出现认知很好,过程背离的情况。国家政策和学界都提出艺术教育要培养健全人格,注重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力等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知识教育遮蔽人文情怀、技术训练遮蔽创新能力、无明确规格的教育浪费精力,最终带来艺术教育依然徘徊于技术的牢笼,学生发现力、创思力、族群意识、审艺心胸等诸多意义化生存素养都没有形成。
总得来说,以反思的态度审视艺术教育生存状态,剖析本体遮蔽有助于建构学科新的生存空间。
二、建构族群“生存论”视野的育人维度
剖析中国高校艺术教育遮蔽之象可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教育社会迷失了族群生存的发展维度。当代艺术教育要追问的是“发展什么教育”[1](P7)艺术教育社会是艺术教育自身系统性存在的空间,是“满足艺术教育需求的关系系统组织。这个‘艺术教育自身系统’既是一个自闭性社会系统,又是一个典型性的社会存在事实或社会制度”[2](p8),这个系统需要有基于人类情怀的运行逻辑,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存在关系”[3](P70),艺术教育社会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生命和谐的整体”[3](P70),道、技、人、世界在艺术教育中应是圆融互通。具体说来:一是重塑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终极目标。艺术教育培养的不应只是会使用艺术技术的人才,而是“艺术人”、“国家继承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应沉浸到人的生存本身,正如学者梁玖所提出的那样,学生进入校园,“重要的是要读‘人’”[4](P149),是要“为有味道地活着而寻求帮助”[4](P168),教育的核心是成长,通过艺术教育实现“意义化生存”,形成“文明化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真生活”,而不是人生的路过都是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皆为名,来来去去皆为利;二是培养具有审艺素养的人才。从历史溯源,可以发现当年蔡元培推行艺术教育,其目的不是将艺术教育视为美育的工具、途径,而是提倡艺术教育着眼人和社会,提升无利害的兴趣和情感,融合划分人我的偏见,实现个体心胸的和谐,由此推及社会的和谐。沿着这条传统,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在学科视野中发展更应当充分体现专业人才素养,要培养其审艺的能力,所谓审艺,是指“人们专注于对‘艺术’的领悟和判明的视点与创造表现活动。”[5](P22)其贯穿在艺术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如果没有超功利的心胸培养,没有对“艺术领悟的独特水平和创生命名艺术的原创水平之高低的判别”[5](P25)的素养教育,没有润泽心灵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将落空。
总之,通过艺术教育内化“艺术人”的素养,培养学生不做盲从的“常人”,做有独立思考力、有担当、有引领思维的“诗人”[6](P124),如此,其学术、创作才能真正奉献社会,实现族群社会结构的人伦性建构。
三、建构艺术教育发展的“学术化”之维
人才素养落实依靠的是艺术教育“学术化”态度,以明确的教育理念、学理依据、训练规格、有效途径等指导学生成长。学术化态度能帮助教育者走出经验主义、乡愿环境,突破独白中心主义教育视域,促生族群良性发展。
一是精英意识突破“乡愿”氛围。“乡愿”是孔孟排斥的一种人生状态,其“阉然媚于世也者”[7](P244),换言之,伪善、媚俗、患得患失。艺术教育世界中教育主体如果执著于功利之心,必然会陷入“乡愿”心态漩涡,进而带来貌似繁荣然内在动力不足的假象,呈现为沿着惯性,跟着名利时风往前走,专业特色区分不明确。解决办法是教育主体应当怀抱启蒙精神,执着于个性化艺术教育理念、规格的探求,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二是规格性教育突破经验主义教育。有规格才有具体的检测指标,当代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落实不到位的客观原因往往就是教育过程中缺乏真正的规格标准,缺乏专业系统结构认知,教育环节中师资、教材、学生等都呈现散漫的经验主义化态度。基于教育实施者主体与客体的经验主义和专业惯性蔓延状态,培养的人才也自然出现经验主义的回应,表现为缺乏积极参与态度和创新建构思维,教学评价反馈缺乏专业判断力。因而,依据专业特色,基于人的培养宗旨,设置本、硕、博等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规格标准,是去除艺术教育本体遮蔽的有效途径。
三是个性化教育体系突破独白中心主义。在艺术教育体系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独白式教育霸权影响了教育创新发展,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艺术教育结构体系往往缺乏个性,地方院校很多时候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盲目照搬教育部直属院校模板;其次,本、硕、博的阶梯差异,学术硕士与艺术硕士专业规格差异区分度不够;其三,师资教育系统有较为明显的霸权特征,出现跟风成派无个性的师承弊病,一方面就教师层面,名师急于建立门派,但缺乏学术性规格态度,结果造成门派面貌的雷同,非创作主张相似而基于个体生命经验呈现不同风貌。另一方面就评价机制来看,门派、时风等因素无形中影响评委的评价倾向。此外,学生的功利心和盲目追逐社会显性需求,寻找利益最大化等情况都造成独白霸权的顺从者。鉴于此,国家应宏观调控,给予扶持,各院校领导也应当有建构意识思维,积极开拓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换言之,各地区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地域、师资、专业历史、生源等特色艺术教育,建构不同台阶的教育,形成阶梯和支撑点共同构筑族群艺术社会结构,在相互对话中,形成完整和谐的社会景观,共同铸造文明社会风貌。
总体而言,艺术教育本体遮蔽的根源在于功利主义视野盛行、学术化思维薄弱、社会责任心淡薄等多种因素。“去蔽”则需持族群艺术社会的文化视野,保持族群意义化生存建设的态度,以给予师生文明有意义的生活为目的,以培养独立、创新、能动、有温度、有情怀的个体生命为目标,由此建构生存和学术之维度,引领艺术教育重归礼乐艺术精神,调控个体内心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周兴国等著.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梁玖.“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J].艺苑,2014,(1).
[3]赵凤远.庄子的生态审美智慧解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梁玖著.何路无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5]梁玖著.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郝春燕.赫尔曼﹒黑塞化生存哲思中的悖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9).
[7]王金芳编著.孟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转载于《艺术教育》,2018年第7期(上)
作者简介:郝春燕,女,湖北襄阳人,博士,聊城大学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美学。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