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之路径 ——《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评介

2020-03-2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洪高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始终要把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作为立校之本,要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之举。魏可媛、赵勇的新著《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讨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特征及体系建设路径,为高校健全保障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材料。通读全书之体会,与读者分享。

  一、创新人才培养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无不需要创新人才的强力支撑。高等教育必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当作首要任务,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新形势、新任务,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标准。本书立足时代发展,重申创新人才内涵特征,指出创新人才应具有注重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和民主化的政治观,具备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探索精神,心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意识是引发内心深处创新愿望的动力元素;创新思维品质可为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创新能力为寻找创新途径、阐述创新成果及开展成果转化提供现实可能。高校教育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变量,在转变教育观念、深化体制改革、革新教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等加强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及个体成长创设必要的场域。对创新人才赋予时代性的解析,为教学评价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了目标导向。

  二、价值追求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博弈,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知和评价日趋多元,模糊了人们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本书以“经世致用”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路,从三个层面阐明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价值追求:(1)对国家而言,以民族利益、国家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依托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2)对社会而言,教学评价则通过发挥其特有的诊断分析、过程调节、成果反思、整改提升等一系列功能,全面激发高等教育效能,力图调和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破除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现象;(3)对学生而言,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在培养目标上,表现为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以此锁定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模式上,表现为注重学生个体性的发展要求,深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力度;在制度建设上,表现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权;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上,表现为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整体性管理升级。对教学评价价值追求的分层面阐述,体现了全面性;根植时代发展,体现了实效性;对接国家需求,体现了实践性。这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逻辑依据和有力的现实可行性。

  三、先进理念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供路向指引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具有科学性的工作体系和最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设置科学的、公正、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活动成效等进行甄别和评判,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实施强而有力的控制和监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管理系统的升级,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构建、创新能力发展以及自我认知、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增量性活动。本书指出,对于不同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指标设定需要去同质化、去统一化,在内涵、层级上要有所区别,充分彰显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化诉求,进而使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本书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法”等方法对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因子进行分析归纳,以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为评价主体,从“五个维度”即创新理念、创新知识观、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环境和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四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确立评价内容,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其独特的视角、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为我国教学评价建设贡献了新的理路。

  四、观念更新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在技术革命下,教育的全域性日益显现,参与教育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角色定位的边界正在解构,协同机制正在形成,这决定了教育的群体属性。因此,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不单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是高校领导层的责任,而是家庭、社会、学生、教师等不同教育相关利益者共同的责任。充分激发教师、学生、社会作为评价主体自觉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内生动力,关键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创新性思维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以开放、民主、自由的理念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追求教育的多元协作治理,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由过去的“管”向现代管理学所强调的“理”进行转变,进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这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王道。

  (作者系临沂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