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性别差异及学校支持的作用

2025-06-2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景焕 付萌萌 辛于雯 陈佩佩 沙 莎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孩子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承载着创新的希望,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关键策略。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受到文化背景、学校环境、社会支持以及个人特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教师和同伴支持又将如何影响创造力的发展?我们来看专业研究者的观点。

  2020年9月载于心理学学科顶尖学术刊物《心理学报》的一个追踪研究报告(网址: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0.01057),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其内容对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所有关注创造力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问题

  创造力对个体适应世界以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被视为青少年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胜出的核心能力。因此,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促进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我们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本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以往关于创造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采用横断设计或小样本的纵向设计来研究创造力的一般发展轨迹。这些研究虽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但它们仅关注创造力的平均发展趋势,未能从创造力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两个方面细致刻画创造力的发展。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创造力的动态发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从小学生创造力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探究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更精确地描绘创造力的发展轨迹。不仅能够捕捉到创造力的整体趋势,还能揭示个体间的差异,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指导。

  那么,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往研究没有一致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很少关注发展速度上的性别差异,而男女认知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也是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从初始水平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考察创造力的性别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帮助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支持不同性别学生的发展需求。

  创造力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的能力,其发展变化与环境关系密切。其中,支持性的环境(如学校支持)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变量。教师和同伴是学生在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因而学校支持也来自教师和同伴两个方面。研究表明,教师和同伴支持均正向预测学生创造力,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分别证实了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对创造力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学校支持环境中,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是同时起作用的。此外,以往的研究结果多是个体间(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内(共変性)效应的混合,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效应,可能会导致对变量之间关系的误解。因此,本研究从交互作用的角度,分别通过个体间以及个体内两个水平考察学校支持(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是否可以预测和解释个体创造力发展变化,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也更符合实际学校情境。

  综上所述, 本研究通过为期 3 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小学高年级学生(4~6 年级)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在个体间水平上考察性别、学校支持(教师和同伴支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同时在个体内水平上考察学校支持(教师和同伴支持)与创造力是否具有共变性。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某市3所普通小学选取203名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连续三次的追踪测量,每次测量间隔一年。测量的变量包括创造力、学校支持等。其中创造力包含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流畅性是指各题目上给出的观点的数量,灵活性是指打破心理定势, 产生观点所涵盖的类别数目,独创性是指观点的新颖性程度;学校支持包含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两个维度。运用多水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构建无条件模型,考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随后,加入性别(时间恒定因素),考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最后,加入学校支持(时间变异因素),考察学校支持对创造力发展趋势的预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

  (1)创造力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流畅性在4~6年级呈线性增长趋势, 而灵活性和独创性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创造力3个维度的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相关。

  (2)教师支持对创造力的预测作用既体现在个体间水平上,又体现在个体内水平上。在个体间水平上,教师支持显著正向预测流畅性的初始水平和独创性的增长速度; 在个体内水平上,教师支持的发展显著正向预测流畅性的发展。

  (3)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女生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初始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教师支持显著正向预测男生思维的灵活性,对女生思维灵活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三、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创造力领域的第一篇追踪研究, 从个体间及个体内两个水平上分析了创造力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度以及学校支持(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在其中的预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2000年以后出生的小学生在当今学校教育和文化背景下创造力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发现了创造力在初始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 而且初始水平高的个体发展速度也快, 教师支持正向预测独创性的增长速度。这预示着创造力个体差异除了环境因素外还有深层的个体差异因素,可能是遗传基础,也可能是早期环境因素,亦或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为未来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的实践价值

  本研究从根本上说是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性别差异以及教师和同伴支持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哪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为关键。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小学高年级创造教育的重点在于来自教师对创造性的支持和引导, 特别是对男生的支持有助于他们灵活性的培养。例如,设置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如实验、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等。同时,也提示教育者在创造力教育培养实践中需要认识到性别差异,根据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创造力培养中受益。本研究有助于创造教育实践中把握此阶段创造教育重点, 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张景焕 付萌萌 辛于雯 陈佩佩 沙 莎

  单位:张景焕 付萌萌 辛于雯 陈佩佩,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沙 莎,陆军指挥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改革促消费的逻辑与路径

    [详细]

    06-24 10-06 分享
  •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详细]

    06-23 10-06 分享
  •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详细]

    06-23 10-06 学习时报 分享
  •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刹住“四风”要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好改革督察与基层减负的关系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好改革督察与基层减负的关系,统筹兼顾压实责任与提升活力,以科学方法抓好改革落实[详细]

    06-17 17-06 人民日报 分享
  • 莫把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绩

    力戒形式主义,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不要把写了多少万字的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绩”“讲空话、搞作秀,毫无用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本身就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在学习教育中[详细]

    06-17 16-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层层负责莫成层层卸责

    要层层承压,不要层层卸责;要层层落实,不要层层加码。党员干部带头把自己摆进去,既抓好本级,又带好下级,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能凝聚起干事创业、改革发展的合力。[详细]

    06-16 16-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做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

    关键时顶得住,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不但在平时沉下心来兢兢业业干工作,更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所作为。[详细]

    06-12 15-06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让资本有耐心,也让耐心沉淀成一种资本,共同做科创企业的“长跑搭档”,我们就更有能力、有条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详细]

    06-12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