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李士环
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独立的方面参加多党合作,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功能优势,是新型政党制度对世界政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增量贡献。如何在尊重、保持无党派人士独有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优势,是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把准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正确方向
第一,处理好“没有组织”与“组织化”的关系。“没有组织”不意味着不能“组织化”。无党派人士不建立正式的政治组织,但可以以适当的组织化的形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组织,而在于如何组织。可以充分探索和尝试无党派人士作用发挥的组织化路径。
第二,处理好“优”与“劣”的辩证关系。无党派人士不像一般政党那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一定的组织纪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群体作用发挥造成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边界相对模糊和开放,是无党派人士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对这种模糊性和开放性如果处理和运用得当,有助于在更广范围、以更灵活方式实现其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三,处理好党派性与知识性关系。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同时具有人才荟萃的独特知识性优势。在新型政党制度视阈下发挥无党派人士的群体作用,固然侧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即“党派性”,但不意味着要忽略其“知识性”,把二者简单割裂开来。事实上,无党派人士在发挥政治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决然离不开其“知识性”属性。因此,在探索作用发挥路径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量和彰显无党派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专长突出的专业知识群体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分散的、个体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是无党派人士的基本特点,也是一大优势。要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特点,支持无党派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参政议政,在探索作用发挥新载体,发挥群体优势的同时,充分尊重发挥个体作用,达到群体与个体有分有合、可分可合。
二、探索适当的组织化形式,构建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多元平台
一是强化界别整体效能。政协是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要推进无党派人士界别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界别召集人制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界别活动。既充分发挥委员个人专长,又注意与本界别委员的联系沟通,做到体现本界别的集体智慧,通过建立富有鲜明无党派人士标识和特色的界别组成机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好界别整体效能。
二是激活知联会的平台效能。知联会是党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平台,但不是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团体。知联会要通过灵活、宽松、动态的适度组织化方式推进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同时避免使无党派人士“党派化”。一要健全制度。完善知联会的定期学习制度、会议制度、活动制度、参观考察制度、主题教育活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强化与会员的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有效地反映会员的各种思想和诉求,增强其在无党派人士中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二要推进功能扩容。要扩展知联会的平台孵化功能,规范推进其内部一些专业性、行业性联谊小组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将其打造成为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新载体,进一步延展知联会作为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探索建立无党派人士智库。无党派人士人数众多,联系面广,广泛分布在科技、教育、医药、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他们拥有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能够集中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可以按照无党派人士专业特长、知识层次、从业领域等分级、分类、分层组建无党派人士智库或建言献策小组,支持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建言献策,为党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发挥好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高层次专业性群体的优势作用。
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政治参与渠道
一要完善统战部门牵头主导机制。政治参与功能发挥需要有通畅的制度保障体系。无党派人士自身没有组织系统,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牵头协调是其重要职责,理应成为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群体作用发挥的“组织中枢”。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在制度落实和程序设计上加强规范。
二要优化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治协商的程序设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无党派人士参加政治协商的有关文件精神,优化无党派人士参加有关工作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和党委政府工作规划及重大项目征求意见的程序安排,落实好重大决策事前、事中与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的制度要求。一要完善意见情况信息反馈制度,探索在无党派人士分布的主要行业、领域、部门、单位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把分布于社会各领域的无党派人士的个体意见汇总、整合起来,把个体意见转化为群体意见。二要探索建立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集体讨论制度,强化协商之前的集体讨论研究,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一人发言、众人出力;一份建议、集体智慧”的有序政治参与局面,既可以体现民主的广泛性,也能显著提升议政建言的质量水平。
三要扩大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参与范围。无党派人士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政治超脱性,在发挥民主监督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21年,中共中央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的主题,并首次在中央层面安排无党派人士参与。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体现了对无党派人士的充分信任,也为无党派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践舞台。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路径,扩大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参与范围。如各级党委召开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以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大监督检查活动等,也都要安排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对口交流、聘任特约监督员工作,也要注意吸纳无党派人士。
四、加强队伍建设,筑牢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人才基础
一要强化人才储备。从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和无党派人士队伍自身建设出发,统战部门要继续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发挥无党派人士“人才蓄水池”作用的同时,继续贯彻落实好有意识地将一批优秀分子留在无党派人士队伍中的政策,避免无党派代表人士和重点人物的过多流失,做到保留骨干与合理输送相结合,为确保无党派人士后继有人“涵养水源”。
二要拓展“源头”培养。“源头”培养是将具备培养潜力的相关人士及早纳入视野进行储备培养,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无党派人士队伍后继乏力的问题。建议制定无党派人士梯队式人才储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物色年轻人才,及早发现,从早培养。
三要突出代表性建设。代表性是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必须坚持在培养中强调代表性,在履行职能中实践代表性,在体制机制建设中提升代表性。一是不断拓宽选拔范围和渠道,善于在新的领域、以及新的视角选择新的代表人士,特别要将“两新”组织中的人才纳入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视野。二是重视实施个性化和阶段性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加强什么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人才的特殊性和人才发展的阶段性,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培养计划。三是切实维护、增强代表性和影响力。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不能自然保持和增长,对已作安排的代表人士要及时跟进,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无党派人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进退流转机制,保持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的活力。
四要关注安排后的作用发挥。参政议政能力是影响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要在重视无党派人士选拔安排上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安排后的作用发挥情况,尤其要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在履职过程中的引导、帮助和保障。通过双向用力,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青岛市统一战线智库副研究员 王娜娜
责任编辑:李士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