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的成功之作——评《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

2023-08-1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周向军

  周向军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曾认为,普列汉诺夫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应当列为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出色而独创地发展了唯物史观。与此相联系,他对文化问题也给于必要的关注,形成了内容较为丰富、特色独具的文化理论。

  深入研究普列汉诺夫的文化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文化理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曾经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与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方面“。这里明确地把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不研究其文化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学习其文化理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没有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的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好好解决的问题。诚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然而,不管怎样,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总是一个带有基础性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有效而必须的途径。实际的情况是,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做的并不够。具体到普列汉诺夫思想研究来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哲学思想,相对而言,他的文化理论则被忽略了。专门研究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论著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山东中医药大学郭鹏副教授,把普列汉诺夫的文化理论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下了相当的功夫进行研究,成就了题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的博士论文。博士生毕业后,又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这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一书。应该说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普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乃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概括起来说,《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一书的主要建树,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发生学维度,在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有机结合上,揭示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生成逻辑。该书认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生成的客观条件有四个方面,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工人运动发展的影响、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和民粹主义瓦解的影响和批判第二国际时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需要。从主观条件讲,主要表现为普列汉诺夫自身多方面的素质条件,包括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热爱人民的思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持续的奋斗精神,等等。正是在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昭示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生成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从历史学维度,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普列汉诺夫的文化理论演进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历史逻辑。该书认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阶段,一是从1876到1885年间,是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形成期。二是从1885至1903年间,是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发展成熟期。三是从1903至1916年间,是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期。这三个时期,环环相扣,构成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演进的历史整体,体现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历史逻辑。

  第三,从理论建构的维度,围绕一般文化观的基本问题,概括总结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而揭示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理论逻辑。该书认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文化,怎样对待文化”问题展开的。围绕什么是文化方面问题,说明了文化内涵、文化的形成发展、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类型、文化的功能等等。围绕怎样对待文化问题,着重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等等。这两各方面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理论逻辑。

  第四,从价值评价维度,在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结合上,揭示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价值逻辑。该书认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具有继承丰富和发展作用;对于列宁文化理论具有推动作用,对与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指导作用。其现实启示主要在于:必须重视社会心理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两方面价值评价的有机统一,揭示出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价值逻辑之所在。

  需要特别指出,该书在全面系统阐述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之后,对在新的实践中如何坚持、运用和发展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在一定意义上又探讨了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实践逻辑。

  以上情况表明,《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是研究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的成功之作。

  当然,该书也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对问题分析的理论深度有待加强、个别观点的评价应注意更加客观准确些。尽管有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好书。它的出版,必将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普列汉诺夫思想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也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研成果涌现的重要条件。开展基础研究,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既需要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也需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面向世界[详细]

    08-11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详细]

    08-11 11-08 光明日报 分享
  • 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详细]

    08-07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生态奇迹的背后,是扎根实践的不懈探索,更是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详细]

    08-07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阔步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详细]

    08-04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从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到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美丽中国建设在神州大地全[详细]

    08-04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征程上更有效地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详细]

    07-24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能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详细]

    07-24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大力激发基础研究的活力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深化[详细]

    07-20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还要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对于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如果不分情况、不分性质搞“一刀切”,容易挫伤干部改革攻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详细]

    07-20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