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敲门之声”化作共赢鼓点

2025-07-0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常 晋

  常 晋

  当区域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合作便水到渠成。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来”“来了能得到什么”,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

  招商引资,是各地促经济、谋发展的重要抓手。直接登门拜访,有利于同目标企业精准对接,然而,“敲门招商”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次采访中,一位中部地区的招商人员表达困惑:“以前敲门都带着‘礼’,给土地、返税收、送补助。现在招商行为更规范,没了这些优惠,企业可能客客气气接待,但项目还是落到了发达地区。”

  抱着旧把式,谋求不来新发展。如今,优质的企业更看重产业生态、科创氛围和营商环境。一味靠税费、用地、奖补等政策来吸引企业,只会推高招商成本,形成“内卷式”竞争、“内耗式”发展。这既无益于产业跃迁,也不利于区域发展。

  那么,企业的门到底该怎么敲?

  带着市场好敲门。想“引凤归巢”,前提是“有枝可依”。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缺乏合适的消费受众,即使引来“金凤凰”,也只会点水而飞,无法长久栖居。敲门时,市场机遇是最硬的底气,应用场景是闪亮的招牌。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围绕“链主”企业组建招商团队,拜访配套企业,讲明未来规划与成长空间,实现以链招商、借商招商;江苏无锡市出台场景清单,公布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30个场景机会和90个场景能力,以创新生态招引企业落地。当区域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合作便水到渠成。

  精准服务显诚意。服务能“解渴”,配套不“操心”,这是区域招商的关键吸引力。安徽芜湖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延链补链图等,按照“一链一策”梳理上下游企业名单,由各级领导分批次带队外出、逐一敲门拜访,2024年探访重点企业2000余家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0个。不一哄而上、盲目撒网,而是有的放矢、精准对接,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招商引资中,政府恰如“红娘”,最忌“乱点鸳鸯谱”。找“近邻”摸情况,是牵好红线的有益探索。河北涿州对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编制《涿州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按每周至少1次的频率进京访企;湖北安陆紧盯江浙沪项目动向,在得知美高电器计划从浙江迁出后,迅速组织专班对接,3个月不到便正式签约。谋势而动、就近发力、精准落子,就能让敲门更顺利。

  敲开门是第一步,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现实中,有的地方只管前期投资,不顾未来发展,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长远看会让门关得更紧。要形成良性循环,就要在常态化服务上下足功夫。硬件上,要重视基础设施、宜居环境、人才队伍等建设;软件上,要树立亲清政商关系、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形成稳定政策预期。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作“敲门砖”,以长期陪伴为“定心丸”,企业才会消除顾虑、大胆投资、安心发展。

  招商引资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需要双方深入了解、相互信任的“联姻”。把门敲开,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来”“来了能得到什么”,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俯下身子、转变职能,从单一的“政策供给者”升级为“生态营造者”,由单向的“项目承接方”转变为“发展合作方”,“敲门之声”自会化作共赢鼓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行者也会越来越多。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把我[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永恒的誓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和生命,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汲取奋[详细]

    07-01 16-07 大众网 分享
  • 以改革促消费的逻辑与路径

    [详细]

    06-24 10-06 分享
  •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详细]

    06-23 10-06 分享
  •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详细]

    06-23 10-06 学习时报 分享
  •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刹住“四风”要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