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4-04-0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政

  李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作出深入阐述,为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把握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回答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如何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回答了如何通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答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正是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实践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体现,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及其组合的优化,推动生产力不断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也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传统生产力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多物质资源和化石能源。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产力逐渐呈现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开始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的产业为主要载体,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主要体现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所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质”主要体现在质量、品质、效率、效能等方面的大幅提升。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与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以来,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比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部分产业和技术已经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取得一定发展优势,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同时,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巨大。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们要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既锻造长板又补齐短板,既巩固壮大现有优势又构建新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实践成果的总结、概括,而且为今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此,要深入研究和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同时,围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加强研究,助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堂

    [详细]

    04-07 14-04 学习时报 分享
  •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用一根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连接异地课堂。数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发展的新路径。[详细]

    04-07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消除痛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没有穷期,优化营商环境也要永远在路上。锚定目标、攻坚克难、持之以恒,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营商环境的“[详细]

    04-03 15-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减负出实效 治理提效能

    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本期大家谈,我们一起关注各地减负实效,为进一步[详细]

    04-03 15-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唱衰论调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大势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这是中国一贯秉持的理念。中国推进开放合作、共赢发展,致力于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前,中国在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更加自主有力的发展态势,持续为国际合作带来更多机遇[详细]

    04-02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史学,要矢志不渝坚持人民立场、回应时代关切、恪守科学原则,使新时代中国史学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科学性。[详细]

    04-01 17-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力以赴,成就一流

    优化营商环境,可谓“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拿出务实举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好氛围,就一定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活力,让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详细]

    04-01 11-04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既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详细]

    03-27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近年来,党中央围绕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数据孤岛的存在、实体化工作机制不健全、应用场景开发创新不足、上下体制的不顺等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亟待从体制机制层面突破。[详细]

    03-27 09-03 学习时报 分享
  • 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揭示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阐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繁荣的促进作用,解决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所左[详细]

    03-25 14-03 大众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