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心里感到踏实

2025-07-0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洪兴

  李洪兴

  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为民务实清廉

  湖南常德市澧县的蔬菜经营商户吕友华,对正风反腐成效深有感触。

  2024年,澧县整治“校园餐”,出台新规定——校账局管、师生同费同餐、大宗食材公开招标。吕友华犯了嘀咕,“真的能落地吗?”他试着报名投标,没想到顺利入围供应商名单。买卖好不好做,与风气息息相关。正风反腐带来啥变化?经营者的预期更稳了,灰色开销没了,用吕友华的话说就是“生意做得踏实又有盼头”。

  作风建设之所以让群众心里感到踏实,就在于敢向不正之风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厚植为民情怀,“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既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也坚持固本培元、增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作风建设让群众有盼头,在于净化了政治生态、优化了发展环境。从现实看,群众反感啥?惠农补贴被冒领,养老保险金被截留,窗口办事“慢、庸、散”,生产经营遇到乱罚款……正是因为紧盯群众反感的作风问题、痛恨的腐败现象,持续惩治、从严整改,才维护了公平正义、增进了民生福祉。过去民间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如今东北的营商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全面从严治党提振了经营主体信心,“投资争过山海关”“孔雀辽沈飞”正成为现实。以党风政风向“好”,助推发展环境向“优”,群众谋发展的路子才更宽、干劲才更足。

  要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只有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坚持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才能不断压缩歪风邪气的生存空间。各级党委要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态化地抓,排查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妨害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老百姓可感可及。

  激浊扬清,落脚点在“扬”;祛邪扶正,落脚点是“扶”。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心系群众、情系百姓,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找到准星格外重要。比如,重庆两江新区针对产业园区分散的情况,设立政务“惠企E站”,专员直接驻点。以前等企业上门找,现在揣着政策找企业,暖企惠企服务催生发展新活力。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为民务实清廉。精准聚焦、靠前服务,才能用好作风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发展持续回升向好。

  务求实效同样关键。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土官村推动婚丧事简办新办,减少了不必要的攀比和经济负担。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热切响应,融入日常、化风成俗,崇实尚俭的新风不断充盈。作风建设容不得花架子,党员干部躬身践行、率先示范,优良党风才具有信服力,才能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从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苹果“不吃是很高尚的”,到新时代种好扶贫果、让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无不表明“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纠“四风”树新风与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定能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一定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深挖数据经济价值,克服“信息茧房”局限,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07-04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一进一退”看民生建设

    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详细]

    07-04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把我[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永恒的誓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和生命,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汲取奋[详细]

    07-01 16-07 大众网 分享
  • 以改革促消费的逻辑与路径

    [详细]

    06-24 10-0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