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莱阳市委党校 张琳琳 刘绍妮
鲁花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布局和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展现了民营企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关键作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以龙头企业为支点的产业共生体系,横跨全国的产业网络,重构了传统农业的价值链,在产业要素重组中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鲁花集团的实践形成了民营企业与乡村社会的共生发展机制,验证了民营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不可或缺性。
一、价值重构——产业链重塑中的利益共享机制
突破“零和博弈”思维,通过分配模式重构、数字赋能、制度创新等方式,鲁花集团构建了“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价格波动风险内化为产业链成本。在山东莱阳的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农民发现田间地头的收购价不再是市场波动的被动承受者。为保证农民的利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民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企业技术人员与农户共同研发花生新品种,使花生产量及出油率大幅提升,这种技术共享机制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田间生产力。
数字化管理模式质量追溯系统的建立构建了新型契约关系。每袋花生包装上的信息溯源,不仅记录着种植户信息,更象征着质量承诺的数字化背书。这种可追溯体系倒逼生产标准化,有力推动分散农户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变。
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改变“原料农业”的价值分配格局促进价值延伸。积极探索发展花生壳生物质燃料、油粕有机肥等循环经济,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传统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创造出了额外价值。
二、要素激活——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
依托粮油全产业链优势,通过“企业+农户+科技+市场”的深度融合,积极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形成了可复制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劳动力要素流通促进农民就业与技能提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与花生种植基地的农户签订订单,带动超千万农民参与种植、加工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鲁花集团还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种植模式、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系列服务,并组建专家团队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本要素流通促进社会资本反哺乡村。一方面,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预付款,缓解农民资金压力,提供产业链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溢价返利”制度,当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将部分超额利润返还农户,最大程度保障农民利益。
技术要素流通促使农业科技下沉与创新。技术要素的下乡不是简单的设备转移,通过花生良种推广、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鲁花集团助力乡村构建起持续迭代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土地要素流通促使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托管合作模式,整合零散耕地,统一规划种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建设花生加工园区,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带动周边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链延伸用地,使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沿着一二三产业的演化路径发达兴旺。
信息要素流通促进市场对接与数字赋能。通过搭建线上商城,帮助农户直销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电商助农。与此同时,利用消费端数据反馈,大数据指导生产,动态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减少市场波动风险。
三、生态再造——乡村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化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层面的利益共享,还通过激活乡村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化和推动生态再造,实现了乡村社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合作社赋能积极推动传统社会关系的组织化重构。在全国建立专业合作社,将传统人情社会转化为信用社会,并通过统一技术标准、联合采购农资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重塑乡村协作网络。
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产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实现了低碳、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为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
企业文化的“产业报国”理念与乡村“家国同构”传统产生共振。“农产品种在哪里,企业的工厂就建在哪里。” 为了助力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把很多花生油生产基地建在了相对贫困的地方。
党建引领与村企共建深化乡村振兴内涵。管理层中90%以上为党员,通过“党员先锋岗”制度将党建融入生产、科研等关键环节,形成“党委决策、党员带头”的管理模式。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体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山东莱阳等地,通过建设学校、参与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培养农村人才等方式,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新格局。
通过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机制,有效激活乡村生产要素,实现企业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这种以产业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以共享为内核的发展模式,为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以复制的实践样本。其成功关键在于找到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倍增。未来乡村振兴的深化,需要更多民营企业突破传统社会责任框架,在产业生态构建中实现自身转型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第一作者简介:张琳琳,中国共产党莱阳市委员会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牛乐耕
“欲事立,须是心立。”政治上的坚定、作风的过硬来自思想的坚定。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从思想上警醒起来,从标准上提高起来,以思想自觉促进行动自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坚定性,努力使思想作风更正一些、更纯一些。[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人。善于换位思考,更加重视“群众怎么想”,瞄准关切,勇于创新,我们的治理必将更有成效,也将更有力地托举每个人的幸福。[详细]
面对美方的多变易变、极限施压,我们没有关上谈判大门,但也不会心存侥幸,而是做好了应对冲击的各种准备。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定能够化危为机、行稳致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详细]
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破解由形式主义引发的“小马拉大车”问题,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以“轻车壮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详细]
在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老大难问题,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一些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被认真对待。讲认真,是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有力武器。[详细]
中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自然》杂志审稿人口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一步。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详细]
“八大体系”不仅构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必须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这样才能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推动教育[详细]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石。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详细]
唯指标论、唯考核论行不通,但没有数据、没有管理也不行。抓住检察办案这个主责主业,建立遵循司法办案规律的衡量标尺,把宏观数据、中观分析与微观案件相结合,以科学管理推动基层减负,有助于让检察人员“增效”不“增负”。[详细]
合理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本投入。完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乡村美育、非遗保护、艺术创作等活动,助推乡村美学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美学资源开发,加大乡土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突出乡土特色,提升本土品牌的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