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阿:以阿胶产业为翼,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2025-04-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常明清 王瑞琦 赵行旺 李蕾

  阿胶这一源自东阿历经三千余年岁月沉淀的中医药瑰宝,被写入《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巨著,作为滋补佳品、上品国药传承至今。雄厚的产业基础、道地阿胶的资源禀赋,造就了东阿县阿胶文化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东阿县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多维度、多元化、多层面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等荣誉称号,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多维度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大格局。东阿县聚焦阿胶及阿胶+、生物医药两个百亿产业集群,打造东部医药产业基地、西部医疗康养基地,形成“防未病+治已病”两翼齐飞的医养大健康产业格局,致力于打造鲁西大健康产业高地。同时,建设中医药大健康、华润生物、常青藤生物三个产业园区和医养健康综合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健康企业,其中医养健康综合体项目被列入2023年省重大实施类项目。

  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东阿阿胶、阿华医疗、华润生物3家链主企业为龙头,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延伸中医药种植产业链条,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中药产业集群。目前,阿胶产业集群已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阿胶及“阿胶+”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

  建构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东阿依托阿胶产业与张伯礼、管华诗院士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产品研发、中医药理论创新注入强大动力;聘请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担任中医膏方产业首席专家,领衔全国百余位“名老中医”来东阿轮流坐诊,提升中医就医体验与医疗实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县域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造血”机能,推动整个行业水平迈向新台阶。

  多层面推动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东阿县深化对历代本草学著作和中医名家论述的研究学习,搜集整理3200多个阿胶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组织编写《阿胶历史文化通典》,从中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同时,组建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强化阿胶系列产品的循证医学和机理研究,打造“中医药小八仙”文化瑰宝传承品牌,初步构建起以学术、滋补、养生为代表的阿胶文化体系,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强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东阿县建成全国唯一以“滋补养生”为主题、以单品种中药材为主线的阿胶专题性博物馆,该馆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东阿县以全域视角构建起以东阿阿胶为核心,东阿阿胶城景区为支撑,众多阿胶制品企业协同布局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体系,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搭建高水平中医药学术平台。东阿县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主办的“膏方文化与中医养生专题论坛”,会聚来自全国近50家医院的160余位临床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膏方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还高规格召开全国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发展论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暨动物药传承创新高峰论坛,承办全省中医药文化进基层启动仪式、山东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等活动,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持续掀起中医文化宣传热潮。

  多元化助力业态创新发展培育中医药康养旅游新业态。东阿县积极融入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优化阿胶文化体验服务,全力构建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阿胶世界AAAAA级景区创建,以东阿阿胶城为核心,开发中医膏方体验、研学旅游、养生菜品等项目,丰富“中医药+康养”旅游内涵。2025年1月东阿阿胶城项目入选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典型经验做法省级典型案例。同时,东阿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打造集中药材和黑毛驴种植养殖、阿胶及“阿胶+”产品研制、养生体验游于一体的“新六产”发展模式,构建起“三园两馆”旅游框架,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式。丰富多元且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能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东阿县重塑东阿阿胶冬至滋补节文化IP,向大众普及冬至滋补理念,引领滋补文化新风尚;借助《四海中医》《少年中医说》等热门中医电视综艺节目,拉近中医药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发起“炼行计划”阿井水万里行传递活动,行经20余座城市,点亮城市标志性建筑,将阿胶滋补文化传播至全国;开发“东阿有艾”中医药系列文创产品,为传统中医药披上潮流“新衣”,让古老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绽放新魅力。

  塑造城市康养文化新形象。东阿县依托“吉祥?福寿”的传统文化寓意,将中医药标识、符号创意设计融入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建设阿胶文化、仓颉文化、黄河文化等十大主题公园,有序推进杂技文化展示带、阿胶养生文化国际博览城等项目,塑强特色中医药文化品牌,以文化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东阿县以多维度、系统性的实践探索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为各地挖掘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参考。未来,东阿县应继续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常明清 王瑞琦 赵行旺 李蕾)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抓作风建设要找准思想根源

    “欲事立,须是心立。”政治上的坚定、作风的过硬来自思想的坚定。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从思想上警醒起来,从标准上提高起来,以思想自觉促进行动自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坚定性,努力使思想作风更正一些、更纯一些。[详细]

    04-15 16-04 学习时报 分享
  • 从党群服务中心“上新”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人。善于换位思考,更加重视“群众怎么想”,瞄准关切,勇于创新,我们的治理必将更有成效,也将更有力地托举每个人的幸福。[详细]

    04-07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面对美方的多变易变、极限施压,我们没有关上谈判大门,但也不会心存侥幸,而是做好了应对冲击的各种准备。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定能够化危为机、行稳致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详细]

    04-07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轻车壮马”赋能基层治理

    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破解由形式主义引发的“小马拉大车”问题,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以“轻车壮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详细]

    04-02 17-04 人民日报 分享
  • 讲认真才能破解难题

    在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老大难问题,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一些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被认真对待。讲认真,是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有力武器。[详细]

    04-02 17-04 人民日报 分享
  • 创新是条向上攀登的路

    中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自然》杂志审稿人口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一步。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详细]

    04-01 10-04 人民日报 分享
  • 教育强国成于实干

    “八大体系”不仅构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必须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这样才能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推动教育[详细]

    03-24 14-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石。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详细]

    03-19 14-03 人民日报 分享
  • 减负出实招  基层增效能

    唯指标论、唯考核论行不通,但没有数据、没有管理也不行。抓住检察办案这个主责主业,建立遵循司法办案规律的衡量标尺,把宏观数据、中观分析与微观案件相结合,以科学管理推动基层减负,有助于让检察人员“增效”不“增负”。[详细]

    03-19 14-03 人民日报 分享
  • 激活美学资源要素 赋能乡村精彩蝶变

    合理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本投入。完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乡村美育、非遗保护、艺术创作等活动,助推乡村美学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美学资源开发,加大乡土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突出乡土特色,提升本土品牌的美[详细]

    03-11 10-03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