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2024-02-2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翟玉晓

  翟玉晓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不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中包含着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思想内容,是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在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要不断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积极发挥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内化自律的作用,努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村民互动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以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载体,如家风家训、祖庙祠堂、村规民约、族谱村志等,彰显乡村风俗礼仪、价值规范、道德标准,为群体成员间的文化和情感沟通提供公共空间和承载。这些载体是群体成员身份与情感认同的象征,是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此基础上传承发展的乡土文化具有了家族伦理、人情礼俗的特质,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乡民的思想深处,渲染着浓厚的乡思乡情乡愁,给人以厚重的集体归属感,能够起到凝聚村民共识、加速社群黏合、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作用。一是对其文化内涵特质甄别提炼,发掘其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有益文化元素,推动传统乡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现代文化和现代治理规则的有效结合。二是制定专项开发和保护政策,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群众、社会组织为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利用灵活丰富的形式推介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美德善行,激发村民群众对于家乡的浓厚自豪感和荣誉感,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实现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收集各乡各村历史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资料,整理好祠堂、族谱、碑文等历史文献,建立系统的历史文化档案库。可以通过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馆、开办乡土文化论坛、开展民俗节庆活动等文化展示设施和交流活动挖掘、宣传乡土文化,讲好美德故事,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勤恳务实、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因子发扬光大。

  搭建平台桥梁,发挥文化“软治理”作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社会组织如何重构,即怎样由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公社制”和“街居制”的组织方式,转向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社会团结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基层自治组织,以此汇聚文化资源、搭建良好平台,在社会关系调节中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的“软治理”作用。因此,新时代基层治理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遵循法治精神、依托法治框架,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并充分激发其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文明生活新风尚的功能。一是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个社区共同体,村落的价值既是制度意义上的,又是心理意义上的。通过对维护乡土社会集体记忆的各种载体的挖掘,凝聚乡村作为文化共同体、心理共同体和制度共同体的情感和共识,构建乡土社会文化共识的现代场域。二是开拓乡土文化资源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依托新兴传媒技术,挖掘乡村社会的新生态、新发展、新动向,搭建起城乡积极互动对话的数字化桥梁,为乡土社会价值的正向传播开辟新的渠道。三是发挥文化“软治理”功能。汲取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孝为先”“和为贵”“无讼”“亲邻和睦”等治理智慧来丰富工作手段,综合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途径,及时化解农村征地拆迁、工资拖欠、劳动纠纷、非法集资等矛盾隐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效果。

  注重多元治理,积极吸纳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新时代乡村道德模范、优秀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知识分子、退休官员、退役军人、毕业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大多具有文化、物质、声望等优势,且拥有根植乡土、热心奉献等特点,是村民之间“熟人”的典范,在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乡土社会中能够担负起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职责,在纠纷化解、扶贫助困、公益慈善、产业规划等乡村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者、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乡土人才所崇尚和践行的仁爱孝悌、见贤思齐、克己勤俭等传统文化特质,发挥着教化村民、凝聚共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环境。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方式,推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办事公道的人员成立议事协商会、纠纷调解协会、文化传承交流协会、移风易俗议事会等社会组织,促进政府和群众间的互通互信。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乡村能人反哺桑梓、凝心聚力、教化村民作用,培育发展基层自治组织,鼓励他们广泛参与乡村治理。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使乡土人才真正成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乡土能人在经验、资金、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回乡经济,吸引本乡人回家投资和干事创业,以成立本乡人参事议事会等方式引导其参与村级事务商定,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详细]

    02-2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

    稳健审慎,既汲取千年文脉精髓,又彰显现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既是金融业内普遍认同的“铁律”,也是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详细]

    02-2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向着春天进发

    新元肇启,万象更新。度过龙年春节假期,我们又开启了新的奋斗之旅。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春节团拜会上鼓舞人心的话语,积蓄能量,带着希望与信心,重新出发。[详细]

    02-20 14-02 大众网 分享
  • 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详细]

    02-18 10-02 学习时报 分享
  •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

    处理好效率与尺度的关系。数字治理既要关注发展动能,提升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的效率;也要关注群众的感受度,把握好各类服务与治理的尺度,做到兼容并蓄、包容发展。[详细]

    02-18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购物车蕴藏消费新动能

    加快商超行业转型升级,打造零售产业新亮点,有助于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扩大国内需求、引领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详细]

    02-08 10-02 大众网 分享
  • 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以金融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详细]

    02-08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只有坚定人民立场,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详细]

    02-0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心始终连在一起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里,有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也有对文脉传承的深思;有对事业发展的擘画,也有对美好愿景的期盼。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鼓足干劲、踔厉奋发,我们一定能“把日子过得更好”,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详细]

    02-0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100多年来,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新征程上,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详细]

    02-06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