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内在统一

2024-10-2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成长春

  成长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既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有助于更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理论层面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为衡量经济体系是否达到现代化要求提供了标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开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药方”。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都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探索创新,二者统一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

  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形成了很好的对应。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与创新发展理念相对应。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有利于推动形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与协调发展理念相对应。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有利于推动形成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对应。绿色发展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与开放发展理念相对应。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置于开放系统之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促进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推动形成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高质量发展。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与共享发展理念相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才能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形成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都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总的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要深化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在统一性的研究,也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围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各方面、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的机制建设等深化研究,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

  (作者为南通大学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学习时间|老兵·无悔——致敬老兵 奋进新征程

    奋进新征程,不忘来时路。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道上,让我们向千千万万的老兵们学习、致敬,凝聚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勇毅前行。[详细]

    09-30 10-09 大众网 分享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详细]

    09-26 17-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干部更好担当作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实好改革举措,必须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强干部队伍,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详细]

    09-26 17-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牢方向,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详细]

    09-23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组织部门身在其中、重任在肩,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学在深处、干在实处,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详细]

    09-18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做好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这篇大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凝结着党和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详细]

    09-13 14-09 大众网 分享
  • 深化跨军地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跨军地改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富国和强军,着眼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在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社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对于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汇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详细]

    09-03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时与势 激发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背靠祖国的强大支持和粤港澳大湾区广阔腹地,依靠自身不懈努力,未来的香港将更加光彩夺目。[详细]

    09-03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