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段鹏
中国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不断形成认识和研究中国的热潮。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需要全世界的中国学研究者以宏阔视野和发展眼光不断深化研究,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好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为人们更好通过中国学研究,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对加强全球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化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认识。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根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世界中国学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重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世界中国学要在深入研究历史中国基础上,更关注当代中国的壮丽气象,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世界中国学研究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深刻总结其中蕴含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三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旨归。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中国学应更加重视中国与世界对接,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在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面向未来,我们要主动迎接世界中国学发展的蓬勃之势,清晰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和时代定位,促进中外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也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窗口。
完善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学科成熟的表现。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要坚定以中国为主体的研究立场。批判性汲取域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外学问的相互砥砺形成正确学术导向,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完善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要整合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的研究。历史维度要求研究者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源,理解其演变逻辑与文化精髓;当代维度则强调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全面考察,把握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要把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中国整体、综合、长时段、宽视野的研究。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因研究对象的拓展和丰富,世界中国学正逐渐发展成为汇集历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我们要适应学科交融的内在要求,不断打破学科藩篱,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媒介的视角与方法,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培养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人才。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学者。培养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人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层次。目前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教育项目,大多侧重于语言学习或相对浅表性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应依托相关高校力量,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层次水平,增加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特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提升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此外,要重视我国研究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交叉复合,培养既谙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精通外语,既具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新型高端人才,引领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对话。
健全世界中国学的沟通网络。高效、稳定的对话机制有利于推动不同国别及领域的学者之间、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动,为学科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健全世界中国学的沟通网络,一要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形式。在举办学术论坛、专题研讨等传统方式基础上,深化优化研习、研修等长期性交流方式,鼓励全世界的中国学研究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参与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学术进步。二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平台。通过世界中国学学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研究动态,实现世界中国学研究专家数据共享、信息互通。三要创新国际传播路径。鼓励海外学者来华进行“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等写作、出版活动,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向国际读者客观介绍中国;加强中华传世经典、现当代优秀作品、学术理论成果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牛乐耕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关系到十几亿人的饭碗问题,要常抓不懈,打好持久战。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牢不可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详细]
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详细]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必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详细]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让我们走进《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聆听《沂蒙山小调》的创作故事,感悟党和人民心连心的鱼水情深,凝聚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详细]
奋进新征程,不忘来时路。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道上,让我们向千千万万的老兵们学习、致敬,凝聚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勇毅前行。[详细]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实好改革举措,必须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强干部队伍,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详细]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