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遗产重大作用

2024-12-0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周利明 常雅倩

  周利明 常雅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推动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人类文明。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文献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比如,我国长城绵延万里,不仅是古代防御工程的伟大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丰碑;埃及金字塔展示了古代埃及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那些巨大的石块、精确的角度和神秘的构造无不诉说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对永恒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比如,作为非洲特色乐器,津巴布韦的姆比拉琴能让我们听到跨越千年的旋律;中医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至今仍在世界上为患者带来健康。可见,文化遗产如同一个个精心打造的时间胶囊,保存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科技水平,从而让人类文明得到保存、得以赓续。

  文化遗产能够促进文化认同与尊重。文化遗产具有精神价值,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都是自身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各自的精神观念和价值追求。文化遗产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它们像无形的纽带,将一个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都是其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当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明的宏大版图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时,既会更加用心地珍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会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欣赏、研究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人类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逐步摒弃偏见和误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赏互鉴、共存共荣。

  文化遗产能够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文化遗产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智慧、情感和记忆,为我们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具体来看,文化遗产能够提供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通过研究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应对挑战的经验,从而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各种挑战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文化遗产能够提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许多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实践,可以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提供有益启示。文化遗产能够推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文化遗产归根结底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人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时,可以增强超越一时一地、一国一族的胸怀,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挑战,从而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教师要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11-07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

    11-07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