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马金祥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强边固防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将卫国戍边事业提升至塑造其精神风貌、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稳定发展同频共振的高度。新时代的卫国戍边已超越了“顶风雪、站哨卡”的传统形态,成为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润疆、民族团结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爱护青年、成就青年的殷切嘱托,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国家繁荣发展,需要有效激发、有力支撑、有序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将报国之志转化为卫国戍边的实际行动。
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新时代青年卫国戍边的精神动力。家国情怀超越物质激励的局限,提高了青年超越“小我”意识、实现全面发展的思想自觉。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命运,既是卫国戍边的精神召唤,更是实现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青年卫国戍边既是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其家国情怀最真实、最深刻的淬炼与升华。新时代以来,青年卫国戍边的价值认同达到新高度,“军事戍边”与“兴边富民”同向发力。高校青年参军报国、奔赴边关,直接为边防部队输送了高素质兵员。同时,以“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为代表的基层服务项目吸引着大批优秀青年扎根边疆,为卫国戍边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土壤。也要看到,部分青年对卫国戍边的艰辛与伟大缺乏切身感知,在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的权衡中感到困惑。为此,可以通过可感、可知、可学的身边榜样,让“喀喇昆仑精神”内化为青年热血沸腾的情感认同,推动其重塑价值坐标,认识到投身边关是淬炼意志、升华人格的重要方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理想融入守卫国土的伟大事业,在磨砺中成就更高层次的人生。
完善支持体系,夯实新时代青年卫国戍边的制度基础。解除卫国戍边青年后顾之忧,提供与其特殊贡献相匹配的社会承认和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和直接体现。通过精准有效的制度供给,将促进国家安全发展与保障青年安心奉献历练有机统一起来,可以为巩固边防、稳定队伍注入持久动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覆盖经济待遇、硬件环境、家庭支持等的立体保障网越织越密,卫国戍边的社会尊崇感持续增强。以精准落地充分彰显制度的善意与温暖,增强卫国戍边青年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应注意克服政策执行衰减的问题,构建响应及时的政策落实闭环。一方面,推动政策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精准采集、动态更新卫国戍边青年生活和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政策执行从“单向输送”向“双向对流”转变。构建“下情上达”的垂直反馈与“清单式”授权调整机制,通过设立线上直报平台或服务专线,确保一线诉求直达决策层。同时,赋予基层微调权限,使其结合本地实际优化流程,打通政策落地“微循环”。
拓展成长空间,畅通新时代青年卫国戍边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边疆是淬炼青年意志、提升实践能力的“熔炉”与“大学校”,为青年提供了实现从书本知识到现实认知再到指导创新实践这一关键性飞跃的广阔场域。环境的严酷性、任务的艰巨性,促使青年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提升境界、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助力新时代青年在卫国戍边磨砺中锻造个人发展优势,不仅为巩固边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为基层治理输送了堪当重任的骨干力量,更在全社会树立起“让奉献者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近年来,横跨军地、支持卫国戍边青年全周期发展的成长体系基本形成。军队内部的提干、保送和士官选取制度为卫国戍边青年的军旅晋升提供了清晰路径。同时,青年官兵退役后的个人发展也得到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卫国戍边青年的价值认知仍存在“重精神激励、轻现实回报”的偏差,其独特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人才评价和职业发展的显性指标;部分青年在卫国戍边期间所学与退役后社会需求也存在衔接不畅问题。为此,需要系统施策,强化价值引领,探索建立戍边人才专项编制,将卫国戍边经历明确为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的重要考量因素。完善军地两用人才培养转化机制,在青年卫国戍边期间精准开展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搭建高能级平台,通过精准的就业推荐和创业孵化,为卫国戍边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创造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组织研究所)
责任编辑:牛乐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习近[详细]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提信心、扩内需、搞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努力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把握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定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实现“十五[详细]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详细]
未来已来。面对发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国企业家的感慨,“没北京可不行”。继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自身发展的笃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详细]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详细]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不断激发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使全域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超越景观的独特人文体验与情感体验,更为当地带来就业增收、环境改善,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美好生[详细]
彰显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温度”,就要立体刻画中华大地上历史古都、国际都会、区域城市、传统城镇多态多元的城市文化之脉、文化之貌、文化之韵、文化之美,让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更加打动人心,在持续弘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对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更好赓续和有效保护[详细]
以时间换空间,鼓励“跌倒的企业”站起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科学治理和长远考量。期待更多地方能优化制度设计,真正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做企业之所盼,为提升经济韧性贡献力量。[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国家邮政局召开快递企业座谈会,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发布倡议书……连日来,各方动作频频,剑指“内卷”、倡导良性竞争。聚合力,不松劲,严防“劣币驱逐良币”,破除逐底竞争,定能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发展前进的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