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吴 佳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城市工作7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不久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城市韧性、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的中心。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城市需要统筹好常态社会秩序和非常态应急管理两种状态,既保证各类应急需求得到有效回应,又维护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抵御风险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应急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在城市规划中瞄准重大突发事件,明确“吃、住、行、医和集中承载”五大基本需求,并构建了五大应用场景。农副产品保供基地、旅游居住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区镇村三级医疗应急服务体系等,都具有“平急两用”功能,构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体系。各类基地“平时”多是市场化运营,也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到了“急时”,它们又充当应急处突的攻坚力量。可以说,对标的需求是“急”,而运行的方式是“平”,是一种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以不变应万变的治理新思路。
在现实应急管理场景中,治理体系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实现“平”与“急”的快速转换和有序衔接。如果不能恰当地转换和衔接两种秩序,可能带来反应迟缓、应急不足或过度应急等不良后果。对此,在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过程中,应该统筹两种社会秩序中的各类需求。将应急的标准预先内嵌于各类空间建设、物资储备、生活方式之中,比如旅游区建设充分考虑空间隔离、交通运输、医疗供给等方面的专业要求,使各类资源真正藏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急时”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平时”的各类标准、程序同“急时”基本一致,同时注重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才能实现平急转换的无缝衔接,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动各类资源。
往深层看,“平”与“急”的内在合一与外在衔接,并非局限于城市空间规划的工程性措施,更体现为常态市民生活和应急管理诉求的高度统一。因此,“平”与“急”的转换应当超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维度,上升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韧性逻辑。一方面,“急”内嵌于“平”之中,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保证治理体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韧性;另一方面,“平”又以“急”为目标,运用底线思维,把准备做足做充分。
“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把“平”与“急”作为一体两面,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和高效能治理统筹起来,有助于更好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牛乐耕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水平。[详细]
“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让那些“雷声大雨点小”“调门高行动少”的“空谈客”没有市场,让那些“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实干家”脱颖而出。实绩是最过硬的形象,实效是最可贵的担当。党员干部只有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详细]
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只[详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助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详细]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是方向。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更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详细]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要把握目标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规划意图与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