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面向创新发展的科普动能

2025-11-0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王志芳

  王志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确立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纳入法律条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紧扣两翼协同发展,充分释放面向创新发展的科普动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在双向赋能中相辅相成。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培育创新文化、筑牢科技人才根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理念的引领、创新成果与技术手段的生成,引领科普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强化两翼协同,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推动二者深度渗透、动态平衡,构建科技创新—普及传播—实践应用—科技再创新的良性生态,为创新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两翼协同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政策引导是两翼协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及新修订的科普法等一系列政策法律,系统建构并不断强化两翼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这些政策与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科普相关要求形成衔接,实现两翼协同在顶层设计上的贯通。从“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提出,到确立“两翼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再到法治化保障下的“两翼紧密协同”,实现了从科技项目科普化向科技设施、人才、成果等多要素递进式协同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层面推动两翼协同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两翼协同的主体日益多元。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设计,持续优化协同发展格局。以往参与两翼协同的主体以科技场馆、科研机构、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等为主,如今已拓展为科技企业、媒体以及广大公众等共同融入的新体系。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打造沉浸式产学研科普场馆、开放科研设施等方式,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新媒体平台成为前沿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显著提升了科普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这种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生态,持续夯实两翼协同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广泛的社会力量。

  两翼协同的内容不断拓展。科普内容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科学知识的普及质量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为科普注入新素材、新话题与新视角。创新成果的普及成为科普工作的“前沿”方向,也增强了科技创新的社会感知力和影响力。如在科普畅销书的前沿内容变迁中,元宇宙、芯片技术、新质生产力、ChatGPT及DeepSeek等热点科技广泛传播,反映出公众对科技进展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科普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也要认识到,两翼协同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完善。制度落实尚不完善,科普工作尚未充分融入科技项目、人才及成果评价体系,科技资源科普化不足。前沿科普供给滞后,科普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迭代步伐,公众与前沿科技之间存在认知差距。复合型科普人才短缺,一些科研人员缺乏科普转化能力,一些科普人员对前沿科技理解有限,专业性与通俗性难以有效统一,制约了高质量科普内容的持续产出与传播效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将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从2050年提前到2035年,并对“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凸显出科技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也对两翼协同效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两翼协同存在的问题,需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制度协同,完善科普激励机制。落实科普法中面向科研院所、学校及企业等“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普的评价标准和制度机制”的规定,健全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评估标准及奖励举措,切实增强有关主体参与科普的内生动力。完善科普政策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持续提升科普效能。

  创新内容生产机制,推进形成大科普格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民生关切,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前沿科普+专家团队”创作与传播模式,提升前沿科技科普化的时效性。同时,拓展科普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路径,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兼具专业性、通俗性与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培养和科研实践阶段,应注重科学思维、科学通识与科学写作能力训练,强化科普能力建构的内在连贯性。加强理工科背景科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的科普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参与率。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越开放,越活跃,越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11-05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五年规划何以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11-05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历史将不断证明,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护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新的荣光![详细]

    11-04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利”与“获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种种“让利”的实践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投资。无论是票根经济、还是“一元剧场”,形式虽异,本质不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诚表达。期待更多诚心之举涌现,为人们带来欣喜、为市场带来活力、为发展带来潜能。[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做新时代的“挑担人”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促低空经济飞得更稳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对空间的利用必将随着技术进步而更加充分、科学。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大有可为,作为造福民生福祉的新业态具有无限可能。稳步推进改革,大胆试大胆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低空经济终将迎来“腾飞”,成就更加美好的生活。[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智能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详细]

    10-30 12-10 人民日报 分享
  • 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

    工作在党的诞生地,我的青春是讲述许多人的青春,我的职责是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如果能由此让参观者记住一个人、一件展品、一个故事,受到触动、生出力量,便是最大的意义。[详细]

    10-30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深刻理解政治能力的理论内涵与创新贡献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全面从[详细]

    10-27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