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孔宪香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共山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焦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又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或推动既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山东省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提出建设科技强省和“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目标。山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应进一步增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以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更多的原创性成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地位。目前,山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万家,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万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作为国资国企大省,山东省国有企业要在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中当先锋、作表率,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安排。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助力科技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技术升级难、开拓市场难等问题。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应用到产业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价值。为此,要积极落实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标准建强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持续推动科技财政金融结合,构建科技金融多元支持系统,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孔宪香,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教授
责任编辑:牛乐耕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村志是记录、传[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并作出部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详细]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详细]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十年来,“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我国社会学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典型,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