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杨 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发展等的学科,社会学的发展既需要从世界文明发展中汲取养分,也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们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打造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格局,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知识体系是各种知识、观念、方法、命题、理论的集成。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加总汇集,而是一套完整的阐释系统,为文明发展延续提供支撑。应当看到,一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有密切联系。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些文明的知识体系既体现其思想精髓,也为后来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尽管那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但古代文明之间依然存在交往交流。比如,考古发现,欧亚大陆的东端和中东部靠北相对边缘的区域,曾产生过几个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心。这几个中心都出现过一些新技术新思想,虽然看似彼此遥远,但通过欧亚草原存在直接间接的互动。历史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我国社会学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正是为了以文明交流交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率先实现现代化。基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经验形成的包括西方社会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支撑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壮大。一些西方学者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一些人也因此形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觉。这些观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资本主义文明固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只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部分,西方知识体系也只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种。应当看到,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文化情境。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固有矛盾不断暴露,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也面临解释力的危机,需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学术视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是在深厚历史积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发展轨道等,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创新。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知识体系脉络,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作出社会学贡献。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世界社会学的对话,科学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以包容与创新重塑全球社会学知识格局。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通过深化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拓宽学术边界,提升包容性、科学性和解释力。同时,积极打造立体多元的学术传播渠道,提升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比较研究。比如,借鉴比较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开展跨文化、跨制度、跨语言、跨地域、跨时段比较,揭示不同文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的普遍规律与个性特征。这既有助于更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规律,也能够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新智慧。三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并加强总结凝练,既以理论视角分析全球社会现象,也以实践经验帮助有需要的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为推动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牛乐耕
“牵头”,不仅是名义上的领衔,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遗憾的是,一些牵头单位将“牵头”简化为“派任务、催落实、收成果”的机械流程,忽视了自身作为引领者、协调者的职责。更有甚者,一些牵头单位将配合部门视为单纯的执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担责任,将“牵头[详细]
这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回旋从容空间广;这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叠加效应,优势互补潜力大。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新动能,必将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推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详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劳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确保它始终是“朋友”。[详细]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详细]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